浅析梁启超文论的现代性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1 现代性与现代转型 | 第10-14页 |
·现代转型的困境 | 第10-11页 |
·现代性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2 梁启超文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4-20页 |
·梁启超文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梁启超的主要文学活动与文学主张 | 第15-20页 |
·1898 年以前:梁启超文论的萌芽期 | 第15-16页 |
·1898—1911:梁启超文论的发展期 | 第16-17页 |
·1912-1917:梁启超文论的形成期 | 第17-18页 |
·1918—1929:梁启超文论的转变期 | 第18-20页 |
3 梁启超文论的启蒙现代性分析 | 第20-33页 |
·梁启超文论的平民化特征 | 第20-24页 |
·语言的平民化特征 | 第20-22页 |
·体裁的平民化倾向 | 第22-24页 |
·梁启超文论的民主性特征 | 第24-28页 |
·主题的民主性特征 | 第24-26页 |
·功用的民主性特征 | 第26-28页 |
·梁启超文论的科学性特征 | 第28-33页 |
·态度的科学性特征 | 第28-30页 |
·方法的科学性特征 | 第30-33页 |
4 梁启超文论的审美现代性分析 | 第33-41页 |
·梁启超文论中关涉审美现代性的几个重要概念 | 第34-38页 |
·“趣味” | 第34-36页 |
·“情感” | 第36-38页 |
·“三大作家批判”中所体现出的审美现代性因素 | 第38-41页 |
·“三大作家批评”的审美主题 | 第38-40页 |
·“三大作家批评”中对抒情技巧的探讨 | 第40-41页 |
结束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