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1 前言 | 第14-3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黄病毒与家禽感染 | 第14-15页 |
| ·坦布苏病毒发病历史 | 第15-16页 |
| ·病原学特性 | 第16-18页 |
| ·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第16-18页 |
| ·血凝特性 | 第18页 |
| ·培养特性 | 第18页 |
| ·黄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8-22页 |
| ·黄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分子机制 | 第18-19页 |
| ·黄病毒包膜 E 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E 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 第19-21页 |
| ·E 蛋白毒力相关位点的研究 | 第21-22页 |
| ·流行病学 | 第22-23页 |
| ·临床症状 | 第23-24页 |
| ·病理变化 | 第24-25页 |
| ·诊断方法 | 第25-26页 |
| ·病原学检测 | 第25-26页 |
| ·分离和接种 | 第25页 |
|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第25-26页 |
| ·血清学检测 | 第26页 |
| ·防控措施 | 第26-27页 |
| ·展望 | 第27-3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0-34页 |
| ·毒株、菌株和载体 | 第30页 |
| ·试验动物 | 第30页 |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30-31页 |
|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31-32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2-34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溶液 | 第32页 |
| ·重组蛋白的构建和表达试剂 | 第32页 |
| ·SDS-PAGE 试剂的配制 | 第32-33页 |
| ·纯化蛋白试剂 | 第33页 |
| ·ELISA 试剂的配制 | 第33-34页 |
| ·方法 | 第34-44页 |
| ·病毒的分离 | 第34页 |
| ·病料的采集和处理 | 第34页 |
| ·病毒的增殖 | 第34页 |
| ·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34页 |
| ·病毒 RNA 的反转录 | 第34-35页 |
| ·鸭坦布苏病毒巢式 PCR 反应的建立 | 第35-38页 |
| ·巢式 PCR 引物设计 | 第35页 |
| ·巢式 PCR 操作步骤 | 第35-36页 |
| ·PCR 产物鉴定及纯化回收 | 第36页 |
| ·PCR 产物连接与转化 | 第36-37页 |
| ·重组质粒提取 | 第37-38页 |
| ·序列分析 | 第38页 |
| ·巢式 PCR 敏感性试验 | 第38页 |
| ·巢式 PCR 特异性试验 | 第38页 |
| ·巢式 PCR 对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38页 |
| ·鸭坦布苏病毒 E 基因的蛋白表达 | 第38-41页 |
| ·E 基因引物设计 | 第38-39页 |
| ·E 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 第39页 |
| ·E 基因的亚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页 |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9-40页 |
| ·包涵体的提取 | 第40页 |
|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40页 |
| ·纯化 E 蛋白的 West-blot 分析 | 第40-41页 |
| ·鸭坦布苏病毒 E 蛋白间接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1-44页 |
| ·间接 ELISA 操作步骤 | 第41页 |
| ·间接 ELISA 方法的优化 | 第41-42页 |
| ·抗原包被浓度及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 第41-42页 |
| ·最佳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优化 | 第42页 |
| ·最佳被检血清作用时间的优化 | 第42页 |
| ·最佳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优化 | 第42页 |
| ·最佳显色时间的优化 | 第42页 |
| ·间接 ELISA 判定标准的确定 | 第42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42-43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43页 |
| ·初步应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43-4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 ·巢式 PCR 反应的建立 | 第44-46页 |
| ·应用巢式 PCR 反应检测鸭坦布苏病毒 | 第44页 |
|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 | 第44-45页 |
| ·巢式 PCR 的敏感性 | 第45-46页 |
| ·巢式 PCR 的特异性 | 第46页 |
| ·巢式 PCR 对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46页 |
| ·E 基因的蛋白表达 | 第46-49页 |
| ·E 基因克隆 | 第46-47页 |
| ·E 基因的亚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48页 |
| ·表达产物的 SDS-PAGE 电泳分析 | 第48-49页 |
| ·E 蛋白的纯化及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 | 第49页 |
| ·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49-53页 |
| ·抗原与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 ·最佳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优化 | 第50页 |
| ·最佳被检血清和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优化 | 第50-51页 |
| ·最佳显色时间的优化 | 第51页 |
| ·判定标准的确立 | 第51-52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52页 |
| ·批内重复性试验 | 第52页 |
| ·批间重复试验 | 第52页 |
| ·样品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 4 讨论 | 第53-58页 |
| ·鸭坦布苏病毒巢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3-55页 |
| ·鸭坦布苏病毒 E 基因的蛋白表达 | 第55-56页 |
| ·鸭坦布苏病毒 E 蛋白间接 ELISA 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附录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作者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