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厉河流域水—土盐化及苦咸水淡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水、土盐化含义及分类 | 第16-18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8-22页 |
·选题依据 | 第18-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水-土盐化的科学理论体系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8-50页 |
·水-土盐化的机理 | 第28-29页 |
·水、土盐化的现状 | 第29-30页 |
·含盐土的结构及性质 | 第30-34页 |
·含盐土的结构 | 第30-31页 |
·含盐土的性质 | 第31-34页 |
·水、土的盐化研究现状 | 第34-42页 |
·水-盐平衡的研究 | 第36页 |
·水-盐运移的研究 | 第36-40页 |
·水-热耦合研究 | 第40-41页 |
·水-热-盐耦合研究 | 第41-42页 |
·土壤水盐的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 | 第42页 |
·土壤盐分运动的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的求解 | 第43-44页 |
·有限差分法 | 第43-44页 |
·有限单元法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第三章 祖厉河流域水-土盐化的成因分析 | 第50-70页 |
·祖厉河流域概况 | 第50-57页 |
·祖厉河流域地理位置 | 第50-51页 |
·地形、地貌、地质 | 第51-52页 |
·降水量和蒸发量 | 第52-54页 |
·径流量 | 第54页 |
·社会经济 | 第54-55页 |
·河流水系 | 第55页 |
·水质 | 第55-56页 |
·水化学类型 | 第56页 |
·土壤 | 第56-57页 |
·气候 | 第57页 |
·水、土的盐化过程 | 第57-59页 |
·水、土中盐分的来源 | 第58页 |
·水、土盐化的形成条件 | 第58-59页 |
·水土的集盐过程 | 第59页 |
·流域内水-土的盐化研究 | 第59-66页 |
·祖厉河流域土的盐化分析 | 第63-64页 |
·祖厉河流域水的盐化分析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四章 苦咸水开发利用与淡化方法 | 第70-90页 |
·苦咸水的概况 | 第70-72页 |
·我国咸水的分布及化学特性 | 第72-73页 |
·苦咸水的成分 | 第73-74页 |
·苦咸水的化学类型 | 第74页 |
·苦咸水的开发利用 | 第74-78页 |
·咸水灌溉 | 第74-76页 |
·咸水淡化 | 第76-77页 |
·水产养殖 | 第77-78页 |
·苦咸水的淡化方法 | 第78-84页 |
·苦咸水的淡化方法 | 第78-83页 |
·各种淡化方法的对比 | 第83-84页 |
·总结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第五章 苦咸水冷冻淡化的实验研究 | 第90-132页 |
·冷冻法的概况 | 第90-96页 |
·冷冻法淡化的研究现状 | 第90-92页 |
·冷冻法的应用 | 第92-93页 |
·冷冻法的优缺点 | 第93-94页 |
·冷冻法淡化苦咸水的原理 | 第94-9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6-97页 |
·实验仪器及实验水样 | 第96页 |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 第96-97页 |
·冷冻法淡化苦咸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7-114页 |
·冷冻温度对冰晶质量的影响 | 第97-101页 |
·苦咸水浓度对冰晶质量的影响 | 第101-107页 |
·不同的易溶盐离子与脱盐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冷冻容器与脱盐的关系 | 第109-112页 |
·水样的初始温度与脱盐的关系 | 第112-113页 |
·种冰与脱盐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碎冰离心法对脱盐效果的影响 | 第114-118页 |
·不同冰晶处理方式对脱盐效果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离心脱水实验 | 第118页 |
·离心过滤实验 | 第118-119页 |
·重力过滤实验 | 第119-120页 |
·不同种类易溶盐的冷冻脱盐效果 | 第120-126页 |
·不同浓度的硫酸镁在不同温度下的冷冻情况 | 第120-124页 |
·相同温度下不同浓度不同种类易溶盐的冷冻情况 | 第124-126页 |
·自然冷冻淡化苦咸水的可行性 | 第126-127页 |
·总结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133-13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5页 |
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