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当事人 | 第13-18页 |
(一) 原告 | 第13-15页 |
1. 资格限制 | 第13-14页 |
2. 主观限制 | 第14-15页 |
(二) 被告 | 第15页 |
(三) 公司在派生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 第15-17页 |
1. 国外立法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 第16-17页 |
2. 我国的选择 | 第17页 |
(四) 科技园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制度问题 | 第17-18页 |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分析 | 第18-20页 |
(一) 国外立法的相关规定 | 第18-19页 |
(二) 我国的前置程序 | 第19-20页 |
(三) 科技园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问题 | 第20页 |
三、其他股东的再诉权 | 第20-22页 |
(一) 美国 | 第20-21页 |
(二) 日本 | 第21页 |
(三) 我国 | 第21-22页 |
(四) 科技园股东代表诉讼其他股东的再诉权 | 第22页 |
四、诉讼中原告被告间和解、撤诉问题 | 第22-24页 |
(一) 和解、撤诉 | 第22-23页 |
(二) 科技园股东代表诉讼的和解、撤诉问题 | 第23-24页 |
五、败诉风险的承担与胜诉收益的归属 | 第24-26页 |
(一) 败诉风险的承担 | 第24-25页 |
(二) 胜诉收益的归属 | 第25-26页 |
六、原告股东的激励机制 | 第26-27页 |
七、诉讼担保制度 | 第27-31页 |
(一) 美国 | 第28-29页 |
1. 美国《标准公司法》立法模式 | 第28页 |
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法模式 | 第28页 |
3. 美国纽约州立法模式 | 第28-29页 |
(二) 我国 | 第29页 |
(三) 科技园公司代表诉讼担保问题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