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经济区划分与规划研究--以赤峰能源有色贵金属矿业经济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矿业经济区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34页 |
·矿业经济区研究的基本概念 | 第18-22页 |
·区域的概念 | 第18-19页 |
·经济区域的概念 | 第19-20页 |
·矿业经济区的概念 | 第20-22页 |
·矿业经济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34页 |
·区位理论及其对矿业经济区建设的指导作用 | 第22-24页 |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对矿业经济区建设的指导作用 | 第24-2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矿业经济区建设的指导作用 | 第26-27页 |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对矿业经济区建设的指导作用 | 第27-29页 |
·规模经济理论及其对矿业经济区建设的指导作用 | 第29-32页 |
·经典理论对矿业经济区建设的启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矿业经济区研究 | 第34-60页 |
·矿业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 第34-35页 |
·矿业经济区划研究 | 第35-53页 |
·矿业经济区划分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矿业经济区划分原则 | 第37-38页 |
·我国的矿业经济区划 | 第38-44页 |
·对我国矿业经济划分的建议 | 第44-51页 |
·矿业经济区的类型研究 | 第51-53页 |
·矿业经济区规划研究 | 第53-60页 |
·矿业经济区规划的性质 | 第53-55页 |
·矿业经济区规划的原则 | 第55-56页 |
·矿业经济区规划的内容 | 第56-58页 |
·矿业经济区规划程序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大兴安岭成矿带的矿业经济区划分 | 第60-68页 |
·大兴安岭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60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60-62页 |
·地质矿产特征 | 第62-63页 |
·大兴安岭成矿带内可划为矿业经济区的区域 | 第63-68页 |
·呼伦贝尔有色贵金属矿业经济区 | 第64-65页 |
·黑河有色金属矿业经济区 | 第65-66页 |
·赤峰能源有色贵金属矿业经济区 | 第66-68页 |
第五章 赤峰能源有色贵金属矿业经济区规划研究 | 第68-104页 |
·赤峰市概况 | 第68页 |
·赤峰地区的区位优势 | 第68-70页 |
·赤峰地区的矿产资源 | 第70-74页 |
·能源矿产 | 第72页 |
·金属矿产 | 第72-73页 |
·贵金属矿产 | 第73-74页 |
·非金属矿产 | 第74页 |
·赤峰地区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 第74-76页 |
·赤峰地区矿业发展情况 | 第76-79页 |
·矿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79-80页 |
·赤峰能源有色贵金属矿业经济区规划 | 第80-100页 |
·指导思想 | 第80页 |
·规划目标 | 第80-81页 |
·勘查区规划、布局 | 第81-89页 |
·开采区规划、布局 | 第89-100页 |
·赤峰能源有色贵金属矿业经济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100-104页 |
·矿山企业规模优化 | 第100-101页 |
·矿山产业结构调整 | 第101-102页 |
·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 第102页 |
·加快矿山资源整合进度 | 第102-103页 |
·促进有色金属产业聚集 | 第103页 |
·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