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论文--经济数学方法论文

货币政策的以邻为壑效应与国际协调研究--以量化宽松政策为例

内容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第二节 选题意义第13-14页
  一、 理论意义第13-14页
  二、 现实意义第14页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8页
  一、 扩张性货币政策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14-15页
  二、 以邻为壑第15-16页
  三、 国际协调第16-18页
 第四节 文献述评第18-27页
  一、 关于量化宽松政策的研究第18-19页
  二、 关于国际协调的研究第19-26页
  三、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及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6-27页
 第五节 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第27-30页
 第六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30-31页
  一、 研究思路第30页
  二、 研究方法第30-31页
 第七节 创新点第31-33页
第二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邻为壑效应的理论分析第33-48页
 第一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第33-34页
 第二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第34-39页
  一、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第34-37页
  二、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第37-39页
 第三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内传导机制第39-43页
  一、 承诺效应机制第39-41页
  二、 资产负债表扩张效应机制第41-42页
  三、 改变资产组合效应机制第42页
  四、 量化宽松政策对本国总需求的效应第42-43页
 第四节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外溢出机制第43-44页
  一、 收入机制第43页
  二、 利率机制第43-44页
  三、 相对价格机制第44页
  四、 量化宽松政策对外国总需求的效应第44页
 第五节 量化宽松政策的“以邻为壑”效应第44-47页
  一、 “以邻为壑”效应的方向性:单向以邻为壑和双向以邻为壑第44-45页
  二、 “以邻为壑”效应的时效性:长期以邻为壑和短期以邻为壑第45-47页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邻为壑效应的实证分析第48-67页
 第一节 计量方法: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第48-50页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第50-52页
 第三节 实证分析第52-65页
  一、 平稳性检验第52-55页
  二、 VAR 模型的构建及稳定性检验第55-56页
  三、 协整检验第56-57页
  四、 建立 SVAR 模型第57-58页
  五、 脉冲响应函数第58-60页
  六、 美国与其他经济体样本组合的分析结果第60-62页
  七、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检验结果第62-65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双向以邻为壑”效应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第67-82页
 第一节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一个新动因:“双向以邻为壑”效应第67-68页
 第二节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效果:消除或降低“双向以邻为壑”效应的影响第68-72页
  一、 博弈论的角度第68-69页
  二、 政策帕累托最优效应的角度第69-72页
 第三节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有效路径第72-74页
  一、 有效国际协调的路径第73页
  二、 确保有效国际协调的机制第73-74页
 第四节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内容第74-78页
  一、 货币政策目标协调第74-75页
  二、 全球流动性监管协调第75-77页
  三、 宽松政策退出协调第77-78页
 第五节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方式:规则性协调和相机性协调第78-81页
  一、 规则性协调和相机性协调的涵义第79页
  二、 规则性协调与相机性协调的特点第79-80页
  三、 规则性协调与相机性协调的配合——一轴多幅模式第80-81页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国际货币体系的协调功能和绩效第82-96页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下的货币政策协调第82-84页
  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第82-83页
  二、 国际货币体系下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演变第83-84页
 第二节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规则性协调第84-89页
  一、 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的协调功能第84-86页
  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职能第86-89页
 第三节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协调的绩效评估第89-93页
  一、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规则性协调的效果第89-90页
  二、 协调低效的原因:当前国际货币制度的权责不平衡第90-91页
  三、 协调低效的原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独立性不足第91-93页
 第四节 更有效国际协调的改进之道第93-95页
  一、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合理约束与合理激励的相容第93-94页
  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增强独立性,发挥他律功能第94-95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六章 二十国集团的协调功能和绩效第96-112页
 第一节 G20 国际协调的缘起第96-98页
 第二节 G20 相机性协调的机理第98-103页
  一、 G20 内部协调的机理第98-102页
  二、 G20 外部协调的机理第102-103页
 第三节 当前 G20 协调的绩效评估第103-109页
  一、 协调的合法性:代表性和决策效率的角度第103-105页
  二、 协调的效果: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第105-108页
  三、 协调的实施效力:违约的示范效应第108-109页
 第四节 G20 协调出路与前景第109-110页
  一、 切实加强对各项共识和承诺的落实第109-110页
  二、 在 G20 框架内设计相互评估机制,发挥其“互律”作用第110页
  三、 各成员国共同提高“自律”能力第110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七章 中国参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建议第112-121页
 第一节 参与规则性协调中的体系构建第112-117页
  一、 积极参与国际制度设计,提升制度设计的能力第112-114页
  二、 致力于改革现行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第114-115页
  三、 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第115-117页
 第二节 参与相机性协调中的议程设置第117-120页
  一、 积极参与协调的议程设置,努力提高在议程设置中的能力第117-119页
  二、 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建立共识,实现平等对话第119页
  三、 抵制以邻为壑的政策取向,积极承担在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的相应责任第119-120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八章 结语第121-124页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21-122页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第122-124页
附录第124-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3页
致谢第143-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唯美与自恋--论崔子恩的同性恋小说创作特色
下一篇:日语提示助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