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舰载机着舰方式的发展过程 | 第15-16页 |
| ·现役的各种光波束着舰引导系统 | 第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舰载机保持飞行速度恒定的进场动力补偿系统分析与设计 | 第18-28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着舰状态飞机纵向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 ·着舰状态下自然飞机特性分析 | 第19-23页 |
| ·着舰状态下飞机航迹倾斜角对姿态角的跟踪特性 | 第19-22页 |
| ·着舰状态下飞机的速度对推力的响应特性 | 第22-23页 |
| ·保持速度恒定的自动动力补偿系统 | 第23-27页 |
| ·飞机无姿态控制系统时的油门控制律设计 | 第23-25页 |
| ·飞机姿态保持时的动力补偿系统控制律设计 | 第25-26页 |
| ·仿真验证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光学着舰引导系统及其数学模型 | 第28-47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光波束下滑着舰引导系统工作机理 | 第28-30页 |
| ·菲涅尔透镜光学着舰助降系统(FLOLS)的工作视场 | 第28-29页 |
| ·FLOLS 纵向着舰误差的显示 | 第29-30页 |
| ·光波束下滑着舰引导系统的控制结构 | 第30页 |
| ·着舰几何环境及甲板运动数学模型 | 第30-34页 |
| ·着舰甲板几何 | 第30-31页 |
| ·海况及其影响 | 第31-32页 |
| ·舰的甲板运动模型 | 第32-34页 |
| ·光波束着舰引导系统下滑校正运动学建模 | 第34-38页 |
| ·飞机运动几何关系 | 第34-35页 |
| ·“肉球”偏移与飞机下滑偏移之间的运动学关系 | 第35-37页 |
| ·下滑光波束着舰引导系统的运动学 | 第37-38页 |
| ·飞行员跟踪“肉球”操纵状态下的数学模型 | 第38-46页 |
| ·跟踪飞行状态的飞行员建模 | 第39-41页 |
| ·下滑光波束引导时的飞行员操纵行为模型 | 第41-45页 |
| ·仿真验证及分析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光波束着舰引导系统误差分析与计算 | 第47-68页 |
| ·引言 | 第47页 |
| ·下滑光波束着舰引导系统结构配置及工作原理 | 第47-50页 |
| ·光波束运动方程 | 第50-51页 |
| ·光波束稳定方案及助降控制律设计 | 第51-55页 |
| ·惯性稳定 | 第51-52页 |
| ·线稳定 | 第52-53页 |
| ·点稳定 | 第53-55页 |
| ·角稳定 | 第55页 |
| ·飞行员在环的飞控系统结构配置 | 第55-56页 |
| ·着舰终端误差分析及计算 | 第56-63页 |
| ·飞机在理想着舰点处的高度误差 | 第56-57页 |
| ·飞机在舰尾处的高度误差 | 第57页 |
| ·飞机在理想着舰点处的撞击速度误差 | 第57-58页 |
| ·着舰终端误差的计算 | 第58-63页 |
| ·下滑波束角偏差对终端误差的影响 | 第63-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先进的目视回收系统 | 第68-77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AVCARS 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68-69页 |
| ·AVCARS 的两种控制算法 | 第69-74页 |
| ·RATE 算法 | 第69-72页 |
| ·COMMAND 算法 | 第72-74页 |
| ·先进的目视回收下滑光波束着舰引导系统 | 第74-76页 |
| ·先进的目视回收下滑光波束着舰引导系统的结构配置 | 第74-75页 |
| ·参数k_0 ,k_1 的确定方法 | 第75-76页 |
| ·系统数字仿真 | 第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第六章 光波束着舰引导系统实时仿真程序及演示系统开发 | 第77-86页 |
| ·引言 | 第77页 |
| ·下滑光波束着舰引导系统实时仿真程序开发 | 第77-82页 |
| ·系统离散化及仿真验证 | 第77-78页 |
| ·实时仿真程序开发 | 第78-80页 |
| ·精确定时的实现 | 第80页 |
| ·实时仿真程序流程 | 第80-82页 |
| ·演示系统开发 | 第82-85页 |
| ·多线程编程技术 | 第82-83页 |
| ·用户界面设计 | 第83-84页 |
| ·可视化实时仿真演示过程 | 第84-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 ·总结 | 第86页 |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