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况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文献分析方法 | 第15-16页 |
2. 实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3. 比较分析法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健全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应急管理体制理论阐述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应急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一、应急管理概念 | 第18页 |
二、应急管理的内容 | 第18-19页 |
三、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应急管理体制理论 | 第20-24页 |
一、应急管理体制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应急管理体制构成要素 | 第21-22页 |
三、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 | 第22-24页 |
第四节 国外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 | 第24-28页 |
一、完善且可更新的应急管理战略 | 第24-25页 |
二、高效的应急管理机构 | 第25页 |
三、完善的应急反应机制 | 第25-26页 |
四、完备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第26-27页 |
五、充足的应急资源供给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及不足——以汶川特大地震(青川县)为例 | 第28-38页 |
第一节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成就 | 第29-33页 |
一、组织机构方面 | 第29页 |
二、决策体制方面 | 第29-30页 |
三、部门协同机制方面 | 第30页 |
四、运行机制方面 | 第30-31页 |
五、汶川抗震救灾实践对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促进作用 | 第31-33页 |
第三节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一、组织机构方面 | 第33-34页 |
二、决策体制方面 | 第34-35页 |
三、部门协同机制方面 | 第35-36页 |
四、运行机制方面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第一节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38-39页 |
一、政府应急管理意识薄弱 | 第38页 |
二、缺乏健全的应急法律体系 | 第38页 |
三、缺乏有效的应急管理问责制 | 第38-39页 |
四、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 第39页 |
第二节 社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不完善 | 第39-40页 |
一、公众主体意识缺乏 | 第39-40页 |
二、专业性不强 | 第40页 |
第三节 决策机制不完善 | 第40-42页 |
一、决策主体权威性不足 | 第40页 |
二、基层政府缺乏相应的决策权力 | 第40-41页 |
三、缺乏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应急对策研究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健全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议 | 第42-46页 |
一、组织建立高效的协调机构 | 第42-43页 |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力量参与救灾的机制 | 第43-44页 |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 | 第44页 |
四、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 | 第44-45页 |
五、重视灾后重建工作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