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锂离子电池高性能硅基复合电极设计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引言第11页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史第11-12页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第12-13页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3-15页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现状第15-19页
     ·碳类材料第15-17页
     ·过渡金属氧化物第17页
     ·锂金属氮化物第17-18页
     ·储锂金属材料第18-19页
   ·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9-26页
     ·硅基纳米化材料第19-20页
     ·硅-碳复合材料第20-25页
       ·包覆型第20-23页
       ·嵌入型第23-24页
       ·分散型第24-25页
     ·硅-金属复合材料第25-26页
       ·硅-惰性金属复合材料第25页
       ·硅-活性金属复合材料第25-26页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6-29页
第二章 实验第29-35页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29-30页
     ·实验仪器第29页
     ·实验药品第29-30页
   ·实验方法第30-35页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第30-32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30-31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1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1页
       ·比表面积测试(BET法)第31-32页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2-35页
       ·实验电池的组装第32-33页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第33页
       ·交流阻抗(EIS)测试第33页
       ·循环伏安(CV)测试第33-35页
第三章 硅/碳/碳纤维薄片复合电极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35-43页
   ·引言第35-36页
   ·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第36-38页
     ·结构设计第36-37页
     ·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7-38页
   ·碳纸(CP)及Si/C/CFF复合材料的形貌表征第38-39页
   ·Si/C/CFF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测试第39-42页
     ·制备方法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9-41页
     ·硅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影响第41页
     ·硅含量为54 wt%的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图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镁热还原法制备介孔硅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3-61页
   ·引言第43-44页
   ·介孔Si/C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制备第44-46页
     ·结构设计第44-45页
     ·mp-Si@ C材料的制备第45-46页
   ·mp-Si和mp-Si@ C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第46-50页
     ·mp-Si材料的XRD分析第46页
     ·二氧化硅SBA-15 和中间产物的形貌表征第46-47页
     ·介孔硅材料的形貌表征第47-48页
     ·不同碳载量的mp-Si@ C 材料的形貌表征第48-49页
     ·mp-Si和mp-Si@ C 材料BJH孔径分布及BET比表面积测试第49-50页
   ·mp-Si和mp-Si@ 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0-59页
     ·介孔硅和不同碳含量复合材料的充放电曲线第50-52页
     ·硅碳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第52-53页
     ·不同碳含量对复合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第53-55页
     ·复合材料的阻抗测试第55-56页
     ·最佳硅碳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测试第56-57页
     ·最佳硅碳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第57页
     ·最佳硅碳复合材料与纳米硅粉,石墨充放电性能的比较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5页
致谢第75-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第77-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可充镁电池正极材料硅酸钴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从中日家用冰箱比较探索中国家用冰箱开发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