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储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塔中奥陶系、天山南白垩系测井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21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线路 | 第17-18页 |
|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38页 |
| ·天山南区块 | 第21-33页 |
| ·构造位置及勘探简况 | 第21-23页 |
| ·资料情况 | 第23-24页 |
| ·油气显示情况 | 第24-26页 |
| ·测试情况 | 第26-27页 |
| ·地层特征 | 第27-33页 |
| ·塔中区块 | 第33-38页 |
| ·地质概况 | 第33-35页 |
| ·地层特征 | 第35-36页 |
| ·油气显示特征 | 第36-38页 |
| 第3章 测井数据预处理 | 第38-42页 |
| ·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38-40页 |
| ·电阻率的校正 | 第40-41页 |
| ·成像测井处理 | 第41页 |
| ·岩心归位 | 第41-42页 |
| 第4章 储层四性关系及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42-131页 |
|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 第42-88页 |
| ·塔中区块石炭系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分析 | 第42-50页 |
| ·塔中区块泥盆系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分析 | 第50-58页 |
| ·塔中区块志留系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分析 | 第58-68页 |
| ·塔中区块奥陶系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分析 | 第68-77页 |
| ·天山南区块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分析 | 第77-88页 |
| ·岩性识别方法 | 第88-91页 |
| ·常规测井的典型岩性特征 | 第88-89页 |
| ·成像测井的典型岩性特征 | 第89-91页 |
|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类型划分 | 第91-93页 |
| ·孔隙型(孔洞型)储层 | 第91-92页 |
| ·裂缝型储层 | 第92页 |
| ·裂缝—孔隙(孔洞)型储层 | 第92页 |
| ·洞穴型储层(裂缝—洞穴型储层) | 第92-93页 |
| ·储集类型分类标准 | 第93页 |
|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93-111页 |
| ·天山南区块 | 第93-105页 |
| ·塔中区块 | 第105-111页 |
| ·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塔中区块 | 第111-127页 |
| ·溶蚀孔洞型储层分析 | 第111-114页 |
| ·洞穴型储层 | 第114-121页 |
| ·成像测井孔隙谱分析判别储层有效性 | 第121-127页 |
| ·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天山南区块 | 第127-131页 |
| ·非储层段的识别 | 第127页 |
| ·储层识别 | 第127-128页 |
| ·核磁共振测井储层评价 | 第128-131页 |
| 第5章 测井储层参数计算 | 第131-175页 |
| ·碎屑岩地层 | 第131-143页 |
| ·天山南区块 | 第131-137页 |
| ·塔中区块 | 第137-143页 |
| ·碳酸盐岩地层 | 第143-156页 |
| ·孔隙度计算方法 | 第143-145页 |
| ·裂缝型储层有效孔隙度计算 | 第145-150页 |
| ·裂缝-孔洞型储层有效孔隙度计算 | 第150页 |
| ·有效孔隙度检验 | 第150-151页 |
| ·饱和度定量计算方法 | 第151-154页 |
| ·渗透率计算方法 | 第154-156页 |
| ·储层划分原则 | 第156-160页 |
| ·碎屑岩 | 第156-157页 |
| ·碳酸盐岩 | 第157-160页 |
| ·区域储层综合评价 | 第160-175页 |
| ·天山南区块 | 第160-169页 |
| ·塔中区块 | 第169-175页 |
| 第6章 储层流体性质判别方法 | 第175-192页 |
| ·碎屑岩流体识别方法 | 第176-187页 |
| ·电阻率判别法分析 | 第176-177页 |
| ·孔隙度与含水饱和度交会法分析 | 第177-180页 |
| ·束缚水饱和度与测井含水饱和度重叠法分析 | 第180-182页 |
| ·电阻率与孔隙度交会法分析 | 第182-183页 |
| ·三孔隙度重叠法分析 | 第183-185页 |
| ·核磁共振测井气层识别技术分析 | 第185-187页 |
| ·碳酸盐流体识别方法 | 第187-192页 |
| ·分类交会图法分析 | 第187-190页 |
| ·孔隙度与电阻率指数交会法分析 | 第190页 |
| ·成像测井视地层水电阻率分布法分析 | 第190-192页 |
| 第7章 区域裂缝与地应力分析 | 第192-232页 |
| ·区域裂缝识别与评价 | 第192-204页 |
| ·裂缝类型及其成像测井特征分析 | 第192-195页 |
| ·裂缝识别 | 第195-197页 |
| ·裂缝有效性评价 | 第197-199页 |
| ·裂缝的纵向分布及平面展布分析 | 第199-204页 |
| ·现今地应力方向的识别 | 第204-207页 |
| ·FMI成像测井识别地应力方向 | 第204-206页 |
| ·阵列声波测井识别地应力方向 | 第206-207页 |
| ·现今地应力方向与裂缝有效性的关系 | 第207-211页 |
| ·地层倾角资料分析 | 第211-232页 |
| ·原理简介 | 第211-213页 |
| ·地层倾角资料分析 | 第213-231页 |
| ·综合分析 | 第231-232页 |
| 结论 | 第232-235页 |
| 致谢 | 第235-2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6-24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2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