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非法证据的证明责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刑事非法证据的证明责任概述第12-27页
 第一节 刑事非法证据概述第12-16页
  一、非法证据的涵义第12-13页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涵义第13-14页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第14-16页
 第二节 证明责任之相关问题探究第16-21页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第16-17页
  二、证明责任的多层次理论第17-19页
   (一) 疑点产生的责任第18页
   (二) 争议形成的责任第18页
   (三) 疑点排除的责任第18-19页
  三、证明责任的法律结构要素第19-21页
   (一) 诉讼主张和证明对象第19-20页
   (二) 证明主体和证明行为第20页
   (三) 证明标准第20页
   (四) 法律后果第20-21页
 第三节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探究第21-23页
  一、一般意义层面的证明责任分配:传统的分配方式第21-22页
  二、程序法事实证明责任的分配:特殊的分配方式第22-23页
 第四节 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分配的理论基础第23-27页
第二章 域外刑事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制度比较分析第27-37页
 第一节 英美法系刑事非法证据证明责任的规定第27-31页
  一、美国相关制度第27-29页
   (一) 非法讯问所得的供述证据的证明责任第27-28页
   (二) 非法搜查、扣押和逮捕所得证据的证明责任第28-29页
  二、英国相关制度第29-30页
  三、加拿大相关制度第30-31页
   (一) 非法口供排除的证明责任第30页
   (二) 一般排除规则的证明责任第30-31页
 第二节 大陆法系刑事非法证据证明责任的规定第31-34页
  一、德国、法国证据禁止中的证明责任第31-32页
  二、台湾地区相关制度第32页
  三、俄罗斯有关规定和做法第32-33页
  四、日本有关非法证据排除证明责任的做法第33-34页
 第三节 两大法系刑事非法证据证明责任的比较分析第34-37页
  一、动议主体和条件第34页
  二、审查主体和审查程序第34-35页
  三、证明模式和证明责任第35页
  四、证明责任的履行第35-36页
  五、证明标准第36-37页
第三章 我国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制度立法及司法评析第37-46页
 第一节 非法证据证明责任的立法评析第37-41页
  一、对侦查人员违法获取被告人口供的证明责任的评析第38-40页
   (一) 被告方承担初步的疑点产生责任第38页
   (二) 控方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第38-39页
   (三) 控方承担疑点排除的责任第39-40页
  二、对于非法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证明责任的评析第40页
  三、对于非法物证、书证的证明责任的评析第40-41页
 第二节 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司法障碍的评析第41-46页
  一、两个证据规定证明责任规范自身的缺陷第41-43页
   (一) 证明对象的不确定性第42页
   (二) 证明标准的不确定性第42页
   (三) 不利后果的不确定性第42-43页
   (四) 非法物证、书证证明责任规范的不确定性第43页
   (五) 程序性上诉机制的缺位第43页
  二、相关配套措施的缺位第43-46页
   (一) 被告人对取证行为进行制约的诉讼权利及其救济机制的缺位第43-44页
   (二) 制约取证行为相关的配套制度与程序的缺位第44-46页
第四章 我国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制度的完善第46-53页
 第一节 我国非法证据证明责任现有制度的完善第46-48页
  一、以取证行为违法的严重程度为标准区分非法证据和排除模式第47-48页
  二、构建分层次和分主体的证明标准体系第48页
  三、构建程序性上诉机制第48页
 第二节 我国非法证据证明责任制度配套措施的完善第48-53页
  一、打破侦查程序封闭性的制度措施第49-50页
  二、增强被告人举证能力的制度措施第50-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体系研究--以恢复性司法为视角
下一篇: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