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桩筏基础应用 | 第14-16页 |
·桩筏基础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桩筏基础内力计算方法 | 第16-19页 |
·沉降计算方法 | 第19页 |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 第19-21页 |
·定值设计法 | 第19-20页 |
·极限状态设计法 | 第20页 |
·桩筏结构极限状态法 | 第20-21页 |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桩筏整体结构静力有限元分析 | 第23-38页 |
·建模 | 第24-26页 |
·Part部件 | 第24页 |
·Property材料特性 | 第24-25页 |
·Step分析步 | 第25页 |
·Interaction接触 | 第25页 |
·Load荷载与边界条件 | 第25页 |
·Mesh网格划分 | 第25-26页 |
·参数选取 | 第26-27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7-34页 |
·筏板内力分析 | 第27-30页 |
·桩内力分析 | 第30-32页 |
·路堤受力变形分析 | 第32-33页 |
·地基变形分析 | 第33-34页 |
·不同桩长对桩筏整体结构内力的影响性分析 | 第34-37页 |
·不同桩长对筏板内力的影响性分析 | 第34-35页 |
·不同桩长对桩变形内力的影响性分析 | 第35-37页 |
·不同桩长地基土变形的影响性分析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桩筏整体结构沉降变形测试分析 | 第38-71页 |
·试验断面概况 | 第38-40页 |
·天然地基沉降测试分析 | 第40-49页 |
·路基荷载分析 | 第40-41页 |
·地面沉降分析 | 第41-44页 |
·分层沉降测试分析 | 第44-47页 |
·侧向位移分析 | 第47页 |
·超孔压分析 | 第47-49页 |
·桩筏整体结构路基沉降测试分析 | 第49-66页 |
·1#断面沉降测试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2#断面沉降测试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3#断面沉降变形测试结果分析 | 第59-66页 |
·天然基础与桩筏基础的沉降特性对比分析 | 第66-70页 |
·总沉降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分层沉降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超孔压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侧向变形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沉降分析方法研究 | 第71-84页 |
·沉降计算参数 | 第71-72页 |
·总沉降计算 | 第72-77页 |
·e-P曲线法 | 第73页 |
·e-lgP曲线法 | 第73-75页 |
·E_s法 | 第75-76页 |
·总沉降计算结果 | 第76-77页 |
·工后沉降计算 | 第77-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地基基础概率极限状态分析原理 | 第84-94页 |
·概率极限状态分析的一般原理 | 第84-89页 |
·结构的极限状态 | 第84-85页 |
·地基基础极限状态方程和可靠指标 | 第85-86页 |
·可靠度指标求解 | 第86-88页 |
·分项系数求解 | 第88-89页 |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结构的原则 | 第89-91页 |
·极限状态控制原则 | 第89-90页 |
·可靠性指标影响分析 | 第90-91页 |
·土工参数统计分析原理和方法 | 第91-93页 |
·土工参数的不确定性 | 第91-92页 |
·土性空间平均的变异性和随机场模型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第6章 桩筏整体结构设计内力简化计算 | 第94-108页 |
·常用设计计算方法简介 | 第94-96页 |
·一维连续梁法 | 第94页 |
·等代框架法 | 第94-96页 |
·三维框架法 | 第96页 |
·一维连续梁法计算 | 第96-98页 |
·建模及计算参数 | 第96-97页 |
·筏板纵向静力计算 | 第97页 |
·筏板横向静力计算 | 第97-98页 |
·等代框架法计算 | 第98-10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8-101页 |
·三维框架法计算 | 第101-104页 |
·建模及计算参数 | 第102页 |
·纵向计算结果 | 第102-103页 |
·横向计算结果 | 第103-104页 |
·三种计算方法结果比较分析 | 第104-106页 |
·筏板纵向受力对比 | 第104-105页 |
·筏板横向受力对比 | 第105页 |
·桩顶轴力受力对比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7章 京沪桩筏结构概率极限状态简化设计 | 第108-146页 |
·概率极限状态法设计 | 第108-110页 |
·筏板厚度及桩间距设计 | 第110-113页 |
·一维连续梁法结构作用效应计算(桩间距2.4m,筏板厚0.5m) | 第113-117页 |
·桩筏结构永久作用效应 | 第113-114页 |
·桩筏结构可变作用效应 | 第114-115页 |
·桩筏结构作用组合设计值 | 第115-117页 |
·等代框架梁法结构作用效应计算(桩间距2.4m,筏板厚0.5m) | 第117-122页 |
·桩筏结构永久作用效应 | 第117-119页 |
·桩筏结构可变作用效应 | 第119-121页 |
·桩筏结构作用组合设计值 | 第121-122页 |
·一维连续梁法结构作用效应计算(桩间距3.9m,筏板厚0.8m) | 第122-125页 |
·桩筏结构永久作用效应 | 第122-124页 |
·桩筏结构可变作用效应 | 第124-125页 |
·桩筏结构作用组合设计值 | 第125页 |
·等代框架梁法结构作用效应计算(桩间距3.9m,筏板厚0.8m) | 第125-130页 |
·桩筏结构永久作用效应 | 第125-128页 |
·桩筏结构可变作用效应 | 第128-129页 |
·桩筏结构作用组合设计值 | 第129-130页 |
·筏板配筋设计 | 第130-137页 |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 第130-134页 |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 第134-137页 |
·桩的设计 | 第137-141页 |
·桩竖向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 | 第139-140页 |
·桩水平承载力验算 | 第140-141页 |
·整体结构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 第141-142页 |
·整体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评估 | 第142-144页 |
·设计结果经济效益分析 | 第144页 |
·小结 | 第144-146页 |
结论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