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思想的历史形态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国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 第10-11页 |
·国内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 第11-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中和思想的源流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第16-32页 |
·中和思想的起源和形成 | 第16-24页 |
·中和思想的起源 | 第16-21页 |
·中和思想的形成 | 第21-24页 |
·中和思想的发展演变 | 第24-27页 |
·汉代儒家的中和说 | 第24-25页 |
·宋儒及现代新儒家的中和说 | 第25-27页 |
·中和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第27-31页 |
·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 | 第27-29页 |
·中和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中和思想的历史形态 | 第32-48页 |
·阴阳互动以致中和 | 第32-36页 |
·阴阳观念 | 第32-34页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第34-36页 |
·和同之辨以尚中和 | 第36-39页 |
·和同概念 | 第37页 |
·尚和去同 | 第37-39页 |
·中庸之道以用中和 | 第39-43页 |
·中庸的命义及内涵 | 第39-41页 |
·中庸被奉为最高道德标准 | 第41-43页 |
·天人合一演绎中和 | 第43-48页 |
·天人之辨 | 第43-45页 |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48-63页 |
·中和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 第48-52页 |
·中和思想的联系观 | 第48-49页 |
·中和思想的矛盾观 | 第49-50页 |
·中和思想的度量观 | 第50-52页 |
·中和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52-61页 |
·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观点 | 第52-55页 |
·和谐双赢的和平发展原则 | 第55-57页 |
·无过不及的居中制衡思想 | 第57-60页 |
·天人一体的和谐共生理念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