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盐絮凝剂絮体形态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 ·混凝过程简介 | 第10-14页 |
| ·胶体的性质 | 第10-11页 |
| ·混凝的概念与其过程模型 | 第11-14页 |
| ·国内外絮凝工艺理论基础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主要内容 | 第16页 |
|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 第2章 实验仪器及主要检测方法 | 第17-38页 |
| ·实验介绍 | 第17-22页 |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18页 |
| ·主要实验仪器技术参数 | 第18-21页 |
| ·实验的流程 | 第21-22页 |
| ·实验中应用的检测方法 | 第22-29页 |
| ·流动电流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 ·分形理论 | 第23-26页 |
| ·颗粒检测分析技术 | 第26-29页 |
| ·实验数据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 第29-37页 |
| ·最佳投药量的确定 | 第29-31页 |
| ·最佳水力条件的确定 | 第31-33页 |
| ·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33-37页 |
| ·颗粒计数器各粒径段的设置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硫酸铝絮凝动态过程研究 | 第38-55页 |
| ·实验过程 | 第38页 |
| ·实验数据 | 第38-40页 |
| ·絮凝过程中的流动电流变化 | 第40-42页 |
| ·水力条件改变对流动电流的影响 | 第40页 |
| ·改变投药量对流动电流值的影响 | 第40-42页 |
| ·絮凝过程中絮体形态的研究 | 第42-49页 |
| ·水力条件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42-46页 |
| ·投药量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46-49页 |
| ·絮凝过程中颗粒数量及大小变化的分析 | 第49-53页 |
| ·水力条件对颗粒数量及大小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投药量对颗粒数量及大小的影响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PAC絮凝动态过程研究 | 第55-74页 |
| ·实验过程 | 第55页 |
| ·实验数据 | 第55-58页 |
| ·絮凝过程中的流动电流变化 | 第58-60页 |
| ·水力条件改变对流动电流的影响 | 第58页 |
| ·改变投药量对流动电流值的影响 | 第58-59页 |
| ·不同浊度原水条件下流动电流对沉后水浊度的反映 | 第59-60页 |
| ·絮凝过程中絮体形态的研究 | 第60-68页 |
| ·水力条件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60-64页 |
| ·投药量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 第64-67页 |
| ·不同浊度原水条件下絮体分形维数的变化 | 第67-68页 |
| ·絮凝过程中颗粒数量及大小变化的分析 | 第68-72页 |
| ·水力条件对颗粒数量及大小的影响 | 第68-69页 |
| ·投药量对颗粒数量及大小的影响 | 第69-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5章 铝盐絮凝剂絮体形态特性 | 第74-88页 |
| ·絮凝过程形态分析 | 第74-80页 |
| ·铝盐的水解过程 | 第74-76页 |
| ·絮凝过程中硫酸铝和PAC动电特性的差异 | 第76-77页 |
| ·絮凝过程中硫酸铝和PAC絮凝形态的差异 | 第77-80页 |
| ·引入分形维数的絮体粒径分布规律 | 第80-86页 |
| ·利用粒度分布法求解絮体分形维数 | 第80-81页 |
| ·絮体粒径分布分形特征研究 | 第81-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