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瑕疵担保责任概说 | 第10-15页 |
一、 瑕疵担保责任的概念与种类 | 第10-11页 |
二、 有关担保责任的特约 | 第11-12页 |
(一) 限制或免除瑕疵担保之特约 | 第11-12页 |
(二) 加重瑕疵担保之特约 | 第12页 |
三、 瑕疵担保责任的理论根据 | 第12-13页 |
四、 历史沿革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之比较研究 | 第15-25页 |
一、 德国法 | 第15-16页 |
二、 法国法 | 第16-17页 |
三、 日本法 | 第17-19页 |
四、 我国台湾民法 | 第19-20页 |
五、 英美法 | 第20-22页 |
六、 比较分析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一般理论 | 第25-38页 |
一、 权利瑕疵的各种情形 | 第25-30页 |
(一) 权利的全部属于他人的场合 | 第25-27页 |
(二) 权利的一部分属于他人的场合 | 第27页 |
(三) 权利受到限制的场合 | 第27-28页 |
(四) 数量不足或者物的一部灭失的场合 | 第28-29页 |
(五) 出卖的货物侵犯了第三人享有的知识产权的场合 | 第29-30页 |
二、 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30-32页 |
(一) 权利瑕疵须于买卖合同成立时既已存在 | 第30-31页 |
(二) 买受人须为善意 | 第31-32页 |
(三) 买卖当事人须未另立特约 | 第32页 |
三、 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法律效力 | 第32-38页 |
(一) 买受人的权利 | 第33-36页 |
(二) 期间限制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与善意取得 | 第38-4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38页 |
二、 善意取得制度概述 | 第38-40页 |
(一) 古代法的渊源 | 第38-39页 |
(二) 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 第39-40页 |
(三) 善意取得的效力 | 第40页 |
三、 大陆法系民法关于两制度的规定 | 第40-42页 |
四、 英美法的有关规制 | 第42-43页 |
五、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我国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 第45-57页 |
一、 关于我国权利瑕疵担保责任问题的考察 | 第45-47页 |
(一) 对建国以前我国权利瑕疵担保问题的概述 | 第45页 |
(二) 建国以来至合同法颁布前的瑕疵担保问题 | 第45-47页 |
二、 我国合同法上的权利瑕疵担保责任 | 第47-51页 |
(一) 关于第150条之概括规定 | 第47-49页 |
(二) 关于第151条之构成要件 | 第49-50页 |
(三) 关于第152条之“中止支付价款”的权利 | 第50-51页 |
三、 论合同法第150条中的但书 | 第51-57页 |
(一) 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与合同法第51条之无权处分 | 第51-55页 |
(二) 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与担保法第49条 | 第55-56页 |
(三) 小结 | 第56-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