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详细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1 引言 | 第14-30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20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兴起 | 第15-17页 |
·创新功能及其与区域发展的促进关系 | 第17-18页 |
·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对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18-2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20-27页 |
·区域创新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演进路径国外实证研究 | 第23-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27-3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页 |
·研究框架 | 第27-30页 |
2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内涵及构成 | 第30-42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内涵的界定 | 第30-36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的内涵 | 第30-31页 |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 第31-34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的内涵界定 | 第34-36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的空间结构差异特征 | 第36-38页 |
·"雁行"空间结构创新体系模式 | 第36页 |
·"双核"空间结构创新体系模式 | 第36-37页 |
·"成长三角"空间结构创新体系模式 | 第37页 |
·"星座"空间结构创新体系模式 | 第37-38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机理 | 第38-40页 |
·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 第38-39页 |
·创新体系的作用机制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3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构建的动力分析 | 第42-60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的动力来源 | 第42-45页 |
·创新主体——动力主体和创新执行者 | 第43-45页 |
·创新环境——创新助推力 | 第45页 |
·创新要素——创新行为载体 | 第45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45-59页 |
·系统动力学研究简述 | 第45-46页 |
·城市群创新体系子系统 | 第46-47页 |
·创新体系动力作用模式 | 第47-48页 |
·城市群创新体系的因果关系图 | 第48-52页 |
·城市群创新体系SD流图 | 第52页 |
·城市群创新体系的动力要素分析 | 第52-57页 |
·SD模型的有效性检验及仿真结果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4 基于CA模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分析 | 第60-78页 |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区域创新体系动态模型构建 | 第60-68页 |
·元胞自动机理论研究综述 | 第60-62页 |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本构成 | 第62-64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的CA基础模型构建 | 第64-66页 |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创新体系扩展模型 | 第66-68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动态模拟分析 | 第68-76页 |
·模型参数范围的确定 | 第68-69页 |
·创新体系模拟结果分析及发展模式分析 | 第69-73页 |
·创新体系模型相关参数的变动分析 | 第73-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5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 | 第78-96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 第78-85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78-79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 第79-82页 |
·城市群聚集程度指标的获取 | 第82-85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指标遴选与优化 | 第85-90页 |
·测度指标体系的相关性分析 | 第85-87页 |
·测度指标体系的鉴别力分析 | 第87-90页 |
·基于多指标可拓元评价方法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竞争力分析 | 第90-95页 |
·多指标可拓元评价方法 | 第90-93页 |
·多指标可拓元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6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构建模式研究 | 第96-110页 |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构建模式分析 | 第96-108页 |
·聚类分析统计方法 | 第96-97页 |
·系统聚类法分析原理 | 第97-99页 |
·系统聚类法分析结果 | 第99-103页 |
·构建模式分析 | 第103-108页 |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创新体系构建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108-11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1页 |
·研究不足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122页 |
附录 | 第122-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