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制度评述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未成年人 | 第10页 |
二、犯罪记录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 第11-14页 |
一、未成年人的人格特性 | 第11-12页 |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 第12-13页 |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后果 | 第14-16页 |
一、刑事后果 | 第14-15页 |
二、非刑事后果 | 第15-16页 |
三、非法律规范上的后果 | 第16页 |
第四节 我国现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一、制度内容不完整 | 第16页 |
二、制度功能失衡 | 第16-17页 |
三、犯罪人承担"双重危险" | 第17页 |
四、"保护"与"惩罚"规制的冲突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概述 | 第18-27页 |
第一节 轻罪犯罪记录消灭的概念 | 第18-21页 |
一、轻罪犯罪记录 | 第18-19页 |
二、犯罪记录消灭 | 第19-21页 |
三、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的特征 | 第21页 |
第二节 轻罪犯罪记录消灭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哲学基础 | 第22页 |
二、法理学基础 | 第22-23页 |
三、犯罪学基础 | 第23-24页 |
四、社会学基础 | 第24页 |
五、心理学依据 | 第24页 |
第三节 犯罪记录消灭制度与复权制度的关系解析 | 第24-27页 |
一、复权的概念与特点 | 第24-25页 |
二、犯罪记录消灭与复权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国外立法启迪和国内实践探索 | 第27-32页 |
第一节 国外立法启迪 | 第27-29页 |
一、国际法上的相关规定 | 第27页 |
二、国外相关立法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国内实践探索 | 第29-32页 |
一、我国尚未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的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二、国内实践探索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我国构建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的可行性和意义 | 第32-37页 |
第一节 制度构建的可行性 | 第32-33页 |
一、由未成年人的自然属性所决定 | 第32页 |
二、国际规则及国外刑事法律的立法趋势 | 第32页 |
三、由宪法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公民基本权利所决定 | 第32-33页 |
四、现行有效的法律为基础 | 第33页 |
第二节 制度构建的意义 | 第33-37页 |
一、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人权 | 第33-34页 |
二、有利于未成年犯再社会化 | 第34页 |
三、有利于实现刑罚"特殊预防"目的 | 第34-35页 |
四、有利于完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 | 第35-37页 |
第五章 我国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框架构思 | 第37-43页 |
第一节 制度设计 | 第37-42页 |
一、基本原则 | 第37页 |
二、适用条件 | 第37-39页 |
三、适用程序 | 第39-41页 |
四、适用衔接 | 第41-42页 |
五、适用例外 | 第42页 |
第二节 法律效力 | 第42-43页 |
一、刑事法律效果 | 第42页 |
二、民事、行政法律效果 | 第42页 |
三、社会效果 | 第42-43页 |
第六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的完善 | 第43-51页 |
第一节 确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法典化 | 第43页 |
一、近期目标 | 第43页 |
二、中期目标 | 第43页 |
三、远期目标 | 第43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之司法保障 | 第43-48页 |
一、改革未成年犯的起诉和判决制度 | 第44-45页 |
二、改革刑事诉讼文书格式 | 第45-46页 |
三、建立未成年人档案保密制度 | 第46-47页 |
四、建立权利救济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建立犯罪记录消灭与社区矫正、社会帮教的衔接机制 | 第48-49页 |
第四节 建立回访制度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