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5页 |
| ·蒸散发与水资源配置 | 第10-11页 |
| ·蒸散发与流域水文循环及水资源 | 第11-13页 |
| ·气候变化对流域蒸散发的影响 | 第13-15页 |
| ·现有的流域蒸散发理论 | 第15-23页 |
| ·以陆面为研究对象的蒸散发理论和方法 | 第15-20页 |
| ·以近地面大气为研究对象的蒸散发理论和方法 | 第20-22页 |
| ·现有的流域蒸散发模型面临的问题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水热耦合平衡方程推导及验证 | 第25-62页 |
| ·多年平均的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推导 | 第25-31页 |
| ·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的水文学意义 | 第31-40页 |
| ·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所描述的状态空间 | 第31-33页 |
| ·多年平均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的物理意义 | 第33-35页 |
| ·与傅抱璞公式的比较 | 第35-38页 |
| ·流域水热耦合平衡方程导数的水文学意义 | 第38-40页 |
| ·任意时间尺度的水热耦合平衡方程推导 | 第40-43页 |
| ·方程的理论推导 | 第40-42页 |
| ·方程的物理意义 | 第42-43页 |
| ·水热耦合平衡方程在田间尺度的验证 | 第43-48页 |
| ·验证所采用的数据和方法 | 第44-46页 |
| ·结果及讨论 | 第46-48页 |
| ·水热耦合平衡方程中参数的影响因素 | 第48-60页 |
| ·参数影响因素的时间尺度效应 | 第48-51页 |
| ·多年尺度上参数的影响因素 | 第51-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3章 水热耦合平衡方程在干旱区绿洲(叶尔羌)的应用 | 第62-80页 |
| ·绿洲蒸散发(耗水)研究的方法 | 第62-64页 |
| ·四水转化模型模拟方法 | 第62-64页 |
| ·水热耦合平衡方程分析方法 | 第64页 |
| ·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模型及模拟结果 | 第64-68页 |
| ·水热耦合平衡方程模拟结果 | 第68-77页 |
| ·模拟方法 | 第68-69页 |
| ·与四水转化模型结果的比较 | 第69-74页 |
| ·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 | 第74-77页 |
| ·干旱区绿洲耗水分析的相关讨论 | 第77-78页 |
| ·小结 | 第78-80页 |
| 第4章 流域蒸散发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评估模型 | 第80-103页 |
| ·模型建立 | 第80-83页 |
| ·蒸发互补关系的时空变异性及其机理 | 第83-99页 |
| ·蒸发互补关系分析中采用的数据及方法 | 第83-88页 |
| ·蒸发互补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 | 第88-92页 |
| ·参数α的变化规律及机理分析 | 第92-99页 |
| ·模型在典型流域的验证 | 第99-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3页 |
| 第5章 过去50 年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蒸散发变化研究 | 第103-131页 |
| ·研究区域、数据及方法 | 第103-106页 |
| ·过去50 年间我国不同地区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 第106-112页 |
| ·气温的变化趋势 | 第106-108页 |
| ·辐射的变化趋势 | 第108-111页 |
| ·降水的变化趋势 | 第111-112页 |
| ·过去50 年间我国不同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的可能原因 | 第112-122页 |
| ·与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增加的关联分析 | 第113-115页 |
| ·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对区域能量平衡的影响 | 第115-119页 |
| ·气溶胶对降水的影响分析 | 第119-122页 |
| ·实际蒸散发对气象要素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 第122-125页 |
| ·不同区域的敏感性分析 | 第122-123页 |
| ·不同流域的敏感性分析 | 第123-125页 |
| ·实际蒸散发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125-128页 |
| ·不同区域的实际蒸散发变化趋势 | 第125-126页 |
| ·不同流域的实际蒸散发变化趋势 | 第126-128页 |
| ·小结 | 第128-131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6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1-13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34页 |
| ·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工作展望 | 第134-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9页 |
| 致谢 | 第149-150页 |
| 附录 A 相关水热耦合平衡方程的渐近线 | 第150-15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