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7页 |
导论 | 第17-46页 |
一、方兴未艾的进士研究 | 第18-20页 |
二、有关进士地域分布之争的检讨 | 第20-31页 |
(一) 宗族文化决定论 | 第20-23页 |
(二) 经济决定论 | 第23-26页 |
(三) 综合因素决定论 | 第26-28页 |
(四) 检讨: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 第28-31页 |
三、何炳棣—艾尔曼一桩公案的启迪 | 第31-37页 |
(一) 何炳棣:科举促进了社会的垂直流动 | 第31-33页 |
(二) 艾尔曼:有限的精英循环机制 | 第33-35页 |
(三) 启迪:家庭背景的重要性 | 第35-37页 |
四、本文的研究理路和研究方法 | 第37-46页 |
(一)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考察维度 | 第37-39页 |
(二) 实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39-40页 |
(三) 所依据的历史材料 | 第40-45页 |
(四) 本文的结构 | 第45-46页 |
第一章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分布 | 第46-84页 |
一、明代徽州进士数量考 | 第47-60页 |
(一) 考证的原则和标准 | 第47-50页 |
(二) 各文献中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 | 第50-52页 |
(三) 可排除的非徽州进士 | 第52-54页 |
(四) 疑似而未排除之徽州进士 | 第54-57页 |
(五)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在全国的位置 | 第57-60页 |
二、明代徽州进士的时间、县份和户籍分布 | 第60-66页 |
(一) 时间分布 | 第60-63页 |
(二) 县份分布 | 第63-64页 |
(三) 户籍分布 | 第64-66页 |
三、明代徽州进士的姓氏、宗族与家族分布 | 第66-77页 |
(一) 宗与族——宗族概念的析分 | 第66-69页 |
(二) 进士大姓 | 第69-71页 |
(三) 进士大宗 | 第71-73页 |
(四) 进士家族 | 第73-77页 |
四、明代徽州进士的登科年龄、任职时间与品秩分布 | 第77-84页 |
(一) 登科年龄 | 第77-78页 |
(二) 任职时间 | 第78-80页 |
(三) 品秩分布 | 第80-84页 |
第二章 明代徽州的双籍进士及其外向流动 | 第84-144页 |
一、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数量 | 第85-97页 |
(一) 明代的籍贯制度 | 第85-89页 |
(二) 双籍进士的几种类型 | 第89-93页 |
(三) 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类型及数量 | 第93-97页 |
二、双籍进士的外向流动 | 第97-119页 |
(一) 移籍者的流向 | 第97-98页 |
(二) 寄籍两淮、两浙的双籍进士 | 第98-102页 |
(三) 其他寄籍者及其寄籍地 | 第102-110页 |
(四) 寄居两淮等地的徽州进士 | 第110-113页 |
(五) 外向流动的地域分析 | 第113-119页 |
三、徽州双籍进士外向流动的成因 | 第119-144页 |
(一) 与冒籍无涉 | 第119-129页 |
(二) 外向流动的几种类型 | 第129-134页 |
(三) 商业动机——外向流动的主因 | 第134-144页 |
第三章 双籍进士与本籍进士地位升迁的比较 | 第144-184页 |
一、政治地位升迁的比较指标 | 第145-157页 |
(一) 高官机会和公卿宰辅机会 | 第145-147页 |
(二) 中央官机会和中央高官机会 | 第147-155页 |
(三) 赐谥机会 | 第155页 |
(四) 正史留名机会 | 第155-157页 |
二、双籍与本籍进士地位升迁的比较 | 第157-176页 |
(一) 公卿宰辅机会和高官机会的比较 | 第157-161页 |
(二) 中央官机会和中央高官机会的比较 | 第161-164页 |
(三) 赐谥机会的比较 | 第164-166页 |
(四) 正史留名机会的比较 | 第166-176页 |
三、放弃使用的比较指标:忠烈与“失节” | 第176-182页 |
四、一般结论:双籍进士的升迁机会高于本籍进士 | 第182-184页 |
第四章 家庭背景与两类徽州进士的地位升迁 | 第184-214页 |
一、家庭背景与地位升迁的总体考察 | 第185-198页 |
(一) 明代徽州进士的家庭背景 | 第185-188页 |
(二) 官员家庭背景及其地位升迁 | 第188-191页 |
(三) 普通家庭背景及其地位升迁 | 第191-193页 |
(四) 商人家庭背景及其地位升迁 | 第193-194页 |
(五) 官员家庭:持续而稳定的竞争优势 | 第194-198页 |
二、本籍进士的家庭背景及其地位升迁 | 第198-204页 |
(一) 官员家庭背景者的地位升迁情况 | 第200-201页 |
(二) 普通家庭背景者的地位升迁 | 第201-202页 |
(三) 官员家庭的显著优势 | 第202-204页 |
三、双籍进士的家庭背景及其地位升迁 | 第204-211页 |
(一) 官员家庭背景者的地位升迁情况 | 第204-206页 |
(二) 普通家庭背景者的地位升迁情况 | 第206-207页 |
(三) 商人家庭背景者的地位升迁情况 | 第207-208页 |
(四) 官员之家优势的丧失与普通家庭的崛起 | 第208-211页 |
四、基本结论 | 第211-214页 |
余论:来自家庭的助力 | 第214-235页 |
结束语 | 第235-239页 |
附表1:明代徽州进士表 | 第239-252页 |
附表2:明代徽州双籍进士表 | 第252-258页 |
附表3:明代徽州进士著述之收入“四库”一览 | 第258-2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61-275页 |
谢辞 | 第275-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