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一、"公共利益"的含义界定 | 第7-13页 |
(一) 公共利益的概念界定 | 第8-11页 |
1、不确定性 | 第9页 |
2、整体性 | 第9-10页 |
3、影响要素的多样性 | 第10页 |
4、公共受益性 | 第10页 |
5、判断过程的衡平性 | 第10-11页 |
(二) 公共利益的实体界定 | 第11页 |
(三) 公共利益的程序界定 | 第11-13页 |
1、由谁决定公共利益 | 第11页 |
2、怎样确定公共利益 | 第11-12页 |
3、对决定的监督和保障程序 | 第12-13页 |
二、不起诉裁量权公共利益考量的合理性基础 | 第13-18页 |
(一) 检察官制度自产生伊始便是公共利益的捍卫者,负有客观义务 | 第13-14页 |
(二) 刑事诉讼价值的多元化,呼唤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 第14-16页 |
(三) 不起诉裁量中引入对公共利益的考量,是现代刑事政策的实现途径 | 第16-18页 |
三、公共利益考量的比较法研究 | 第18-26页 |
(一) 英国 | 第18-21页 |
(二) 德国 | 第21-23页 |
(三) 日本 | 第23-26页 |
四、我国背景下的公共利益裁量探究 | 第26-40页 |
(一) 我国不起诉裁量权现状 | 第26-28页 |
1、对不起诉裁量的制度意义缺乏正确科学的认识 | 第27页 |
2、涉及案件范围小,无法发挥制度的真正效用 | 第27-28页 |
3、传统刑罚思想、部门利益,导致绩效考评标准失当 | 第28页 |
4、成文法规定条件模糊,标准莫衷一是 | 第28页 |
(二) 案例探讨:公共利益该如何衡量? | 第28-33页 |
1、罪行性质及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2、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和主观恶性 | 第31页 |
3、起诉决定的影响 | 第31-32页 |
4、考量要素的合理性——是否要考虑经济要素? | 第32-33页 |
(三) 建构式列举:不起诉裁量权中的公共利益考量 | 第33-40页 |
1、基础性环境 | 第33页 |
2、公共利益涉及的要素 | 第33-37页 |
3、考量原则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