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与滑坡相互作用研究--以川藏公路二郎山榛子林区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 ·路基与滑坡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2-16页 |
| ·极限平衡法 | 第12-13页 |
| ·有限元分析法 | 第13-16页 |
| ·滑坡的治理方法 | 第16-17页 |
| ·清方减载 | 第16-17页 |
| ·排水 | 第17页 |
| ·抗滑桩 | 第17页 |
| ·预应力锚索 | 第17页 |
| ·混凝土筑浆 | 第17页 |
| ·采用的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2 榛子林古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第19-29页 |
| ·榛子林滑坡工程概况 | 第19-21页 |
| ·自然地理 | 第19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页 |
|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 第20-21页 |
| ·古滑坡特征及形成演化 | 第21-22页 |
| ·滑坡外形特征 | 第21页 |
| ·老滑坡分区特征 | 第21页 |
| ·古滑坡形成演化机制分析 | 第21-22页 |
| ·古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 第22-28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24-26页 |
| ·极限平衡法计算及分析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弃渣和路堤填筑对古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29-48页 |
| ·滑坡动态特征 | 第29-30页 |
| ·主滑区的复活 | 第30页 |
| ·牵动区的变形与扰动 | 第30页 |
| ·榛子林滑坡复活的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 ·堆填土的影响 | 第30-32页 |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 ·堆填土对滑坡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33-46页 |
| ·滑坡的稳定性评价 | 第33-39页 |
| ·滑坡位移特征 | 第39-45页 |
| ·滑坡应力特征 | 第45-46页 |
| ·榛子林滑坡的发生机理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滑坡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54页 |
| ·路堤的位移特征 | 第48-50页 |
| ·路堤的应力特征 | 第50页 |
| ·路堤的稳定性分析 | 第50-52页 |
| ·路堤破坏机理探讨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5 滑坡治理方案的优化 | 第54-62页 |
| ·清方减载 | 第54-56页 |
| ·抗滑桩 | 第56-59页 |
| ·筑浆对路基治理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2-64页 |
| ·结论及建议 | 第62页 |
| ·展望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