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23页 |
第一部分 VEP单次提取的新理论、技术和实现 | 第23-74页 |
前言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24-30页 |
·视觉诱发电位概述 | 第24-26页 |
·视觉诱发电位的定义 | 第24页 |
·视觉诱发电位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 第24-25页 |
·视觉诱发电位的分类 | 第25-26页 |
·诱发电位现有提取技术 | 第26-28页 |
·传统技术——叠加平均技术 | 第26-27页 |
·其他技术 | 第27-28页 |
·我们的工作 | 第28-29页 |
·本实验室所做的前期工作 | 第28页 |
·本阶段所做工作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3A”技术的基本理论 | 第30-35页 |
·诱发电位的特点 | 第30页 |
·“3A”技术基本原理 | 第30-34页 |
·“3A”技术对诱发电位的基本假设 | 第30-31页 |
·“3A”基本理论 | 第31-34页 |
·“3A”技术的实现步骤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3A”技术的VEP单次提取系统 | 第35-44页 |
·系统结构 | 第35-38页 |
·硬件系统 | 第35-37页 |
·软件系统 | 第37-38页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38-43页 |
·系统界面 | 第38-40页 |
·系统数据结构 | 第40-41页 |
·参数设置及AD的操作 | 第41-42页 |
·模式翻转刺激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3A”的FVEP和PVEP单次提取分析 | 第44-65页 |
·VEP电极安置方法及检测环境 | 第44页 |
·VEP电极安置方法 | 第44页 |
·检测环境 | 第44页 |
·PVEP单次提取 | 第44-54页 |
·PVEP波形的命名 | 第45页 |
·测试对象和方法 | 第45-46页 |
·参数设置 | 第46页 |
·结果分析 | 第46-54页 |
·FVEP单次提取 | 第54-64页 |
·测试对象和方法 | 第54-55页 |
·参数设置 | 第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基于新幅值相干函数的VEP的相干性 | 第65-71页 |
·传统幅值相干函数 | 第65页 |
·新的频域相干函数 | 第65-66页 |
·同类幅值相干函数 | 第66页 |
·异类幅值相干函数 | 第66页 |
·VEP的相干性分析 | 第66-70页 |
·PVEP的相干性分析 | 第66-68页 |
·FVEP的相干性分析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二部分 视觉同时对比度分辨率测定和数学模型以及底层图像挖掘理论、技术和应用 | 第74-120页 |
前言 | 第74-76页 |
第一章 人类视觉同时对比度分辨率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76-85页 |
·概述 | 第76-81页 |
·Weber-Fechner时代 | 第76-79页 |
·Stevens时代 | 第79页 |
·CIE时代 | 第79-80页 |
·计算机图像处理时代 | 第80-81页 |
·主观感觉与客观对比度 | 第81-85页 |
·主观感觉对比度 | 第82页 |
·客观同时对比度 | 第82-83页 |
·客观同时对比度与背景灰度/色度的关系 | 第83-85页 |
第二章 基于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人类视觉同时对比度分辨率测量方法和数学模型 | 第85-100页 |
·人类视觉同时对比度分辨率 | 第85-87页 |
·灰度图像的人类视觉同时对比度分辨率测量 | 第87-95页 |
·测试模型 | 第87页 |
·测试环境和条件 | 第87页 |
·测试对象和过程 | 第87-89页 |
·测试结果 | 第89-90页 |
·关于测试结果的讨论 | 第90-92页 |
·数学模型 | 第92-95页 |
·红绿蓝三基色的人类视觉同时对比度分辨率测定 | 第95-98页 |
·人类视觉同时对比度分辨率随背景灰度/色度变化的研究的意义 | 第98页 |
·关于WEBER定律的再讨论 | 第98-100页 |
第三章 底层图像信息挖掘的非线性变换理论 | 第100-108页 |
·计算机中的颜色表示和变换 | 第100-103页 |
·灰度图像表示法 | 第100-101页 |
·红绿蓝三单色的表示 | 第101-103页 |
·黄青紫三补色的表示 | 第103页 |
·灰度/色度谱的非线性变换理论—分级平坦化理论 | 第103-106页 |
·引理:分数指数函数的极限定理 | 第103-104页 |
·灰度/色度谱的非线性变换理论—分级平坦化理论 | 第104页 |
·变换的约束条件:像素数不变原理 | 第104-106页 |
·图像的灰度/色度信息的空间测量 | 第106-108页 |
第四章 底层图像挖掘和隐藏的理论和技术 | 第108-116页 |
·用于底层图像挖掘的ZADEH-X变换 | 第108-109页 |
·Zadeh-X变换 | 第108-109页 |
·用Zadeh-X变换实现底层图像挖掘的步骤 | 第109页 |
·用ZADEH-X变换实现底层图像的二值化挖掘 | 第109-113页 |
·用Zadeh-X变换实现底层图像的二值化挖掘 | 第109-110页 |
·用Zadeh-X变换实现一般的底层图像挖掘 | 第110-113页 |
·挖掘参数选择判据和自动化 | 第113-116页 |
·参数最佳化判据 | 第113页 |
·求参数最佳化方法 | 第113-114页 |
·求参数最佳化的黄金分割法 | 第114页 |
·求参数最佳化的对分法 | 第114-115页 |
·求参数最佳化的枚举法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视频底层图像挖掘 | 第116-118页 |
·视频底层图像挖掘的关键技术 | 第116页 |
·视频文件的底层图像挖掘 | 第116-117页 |
·具有底层图像挖掘功能的流媒体设备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