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淡水资源富营养化现状 | 第11页 |
2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 第11-13页 |
·自然因素 | 第11-12页 |
·人为因素 | 第12-13页 |
3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3-14页 |
·恶化水体感官性状,降低湖泊美学价值 | 第13页 |
·破坏水中溶解氧的平衡 | 第13页 |
·降低供水水质,增加制水成本 | 第13-14页 |
·对水生生态、渔业等生物影响 | 第14页 |
4 富营养化与藻类生长的关系 | 第14-15页 |
5 溶藻细菌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溶藻细菌的分离 | 第16页 |
·溶藻细菌的鉴定 | 第16-17页 |
·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及机理 | 第17-18页 |
·直接接触溶藻 | 第17-18页 |
·释放杀藻物质 | 第18页 |
·细菌与藻竞争营养物质 | 第18页 |
·形成菌胶膜 | 第18页 |
·进入藻细胞内杀死藻细胞 | 第18页 |
·细菌杀藻物质的提取和筛选方法及应用 | 第18-19页 |
6 溶藻细菌的生态学作用 | 第19-22页 |
·溶藻细菌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 第20页 |
·溶藻细菌对水华种群动力学的影响 | 第20页 |
·细菌影响水华种群动力学的可能作用模式 | 第20-21页 |
·溶藻过程中藻菌生物量的检测方法 | 第21页 |
·藻类生物量变化的检测方法 | 第21页 |
·溶藻细菌的生物量的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7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溶藻细菌筛选方法的优化及筛选分离 | 第23-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供试藻种 | 第23-24页 |
·水样来源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藻类培养基 | 第24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24页 |
·改良的细菌培养基 | 第24-25页 |
·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25页 |
·基本培养基各成分对藻的影响 | 第25页 |
·溶藻细菌的检测及筛选的常规方法 | 第25-26页 |
·改良细菌培养基的检测及筛选溶藻细菌 | 第26页 |
·4株溶藻细菌在改良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中的生长动力学比较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铜绿微囊藻培养条件的确定 | 第26-28页 |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铜绿微囊藻的作用 | 第28-29页 |
·铜绿微囊藻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的比较 | 第29页 |
·溶藻细菌筛选方法的优化 | 第29-30页 |
·4株溶藻细菌在改良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中的生长动力学比较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溶藻细菌的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 | 第33-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藻种来源、培养及生物量测定 | 第33页 |
·4株溶藻细菌的培养和生长动力学测定 | 第33-34页 |
·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34页 |
·溶藻细菌对试验室藻种的溶解效果 | 第34页 |
·藻液颜色变化 | 第34页 |
·显微镜观察藻细胞的形态特征变化 | 第34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4页 |
·固体溶藻试验 | 第34页 |
·藻斜面是否出现溶藻斑 | 第34页 |
·藻斜面颜色变化 | 第34页 |
·溶藻菌株溶藻范围的探讨 | 第34-35页 |
·溶藻菌株溶藻方式的探讨 | 第35页 |
·溶藻细菌的保藏方法 | 第35页 |
·斜面保藏法 | 第35页 |
·低温保藏法 | 第35页 |
·与黄化藻液共保藏 | 第35页 |
2 结果和分析 | 第35-41页 |
·溶藻细菌的生长曲线、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性质及其鉴定 | 第35-37页 |
·4株溶藻细菌在改良培养基中的生长动力学 | 第35-36页 |
·4株溶藻细菌的生理生化性质 | 第36-37页 |
·4株溶藻细菌的形态特征 | 第37页 |
·溶藻细菌的鉴定 | 第37页 |
·溶藻细菌对鱼腥藻和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 | 第37-40页 |
·4株菌株对鱼腥藻和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效果 | 第37-38页 |
·溶藻细菌的溶藻范围 | 第38-39页 |
·4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方式 | 第39页 |
·液体溶藻试验结果 | 第39-40页 |
·固体溶藻试验结果 | 第40页 |
·溶藻细菌保藏方法的比较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溶藻细菌的作用过程 | 第41页 |
·溶藻细菌的保藏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溶藻细菌的互作及其对溶藻效应的影响 | 第43-5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来源 | 第43页 |
·混合菌株的获得 | 第43页 |
·A菌与B1菌混合对鱼腥藻的溶藻特性比较 | 第43-44页 |
·A菌与B1菌混合培养后对鱼腥藻的溶藻效果 | 第43-44页 |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A菌与B1菌混合培养后对鱼腥藻的溶藻效果 | 第44页 |
·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A菌与B1菌混合培养后对鱼腥藻的溶藻效果 | 第44页 |
·A菌与B1菌按不同比例混合对鱼腥藻的溶藻效果 | 第44页 |
·A菌与B1菌混合培养后对鱼腥藻的溶藻方式 | 第44页 |
·A菌与B1菌混合培养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效果 | 第44-45页 |
·A菌与B1菌混合培养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 | 第44页 |
·A菌与B1菌按不同比例混合培养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 | 第44页 |
·A菌与B1菌混合培养后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方式 | 第44-45页 |
·菌A、菌B1,及其二者的混合菌的溶藻范围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溶藻细菌混合培养对鱼腥藻的溶藻效果 | 第45页 |
·菌株A、B1混合培养与单株菌对鱼腥藻的溶藻特性比较 | 第45-49页 |
·菌A、菌B1,及其二者的混合菌对鱼腥藻的溶藻效果 | 第45-46页 |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菌A、菌B1,及其二者的混合菌对鱼腥藻的溶藻效果 | 第46-47页 |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菌A、菌B1,及其二者的混合菌对鱼腥藻的溶藻效果 | 第47-48页 |
·菌株A、B1按不同比例混合对鱼腥藻的溶藻效果 | 第48-49页 |
·菌株A、B1混合培养后与单株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 | 第49-51页 |
·菌A、菌B1,及其二者的混合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 | 第49页 |
·菌株A、B1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 | 第49-50页 |
·菌A、菌B1,及其二者的混合菌的溶藻方式 | 第50-51页 |
·菌A、菌B1,及其二者的混合菌的溶藻范围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4页 |
·菌A与菌B1混合培养后的溶藻特性 | 第51-52页 |
·溶藻细菌在治理水华和赤潮需要考虑的因素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图 | 第60-62页 |
附图1: 4株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解效果 | 第60页 |
附图2: 4株溶藻细菌经不同处理后对鱼腥藻的灭藻效果 | 第60-61页 |
附图3: 4株溶藻细菌经不同处理后对铜绿微囊藻的灭藻效果 | 第61页 |
附图4: 菌A、B1、B2、B3感染鱼腥藻的斜面照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