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中国模式的构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制度的背景及主要理论基础 | 第8-16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基本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8-9页 |
一、刑事和解的基本概念 | 第8页 |
二、刑事和解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8-9页 |
1、刑事和解与私了的区别 | 第8页 |
2、刑事和解与调解的区别 | 第8页 |
3、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的区别 | 第8-9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制度发展的背景 | 第9-11页 |
一、被害人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 第9页 |
二、犯罪人复归和监禁刑改造的失败 | 第9-11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一、恢复性司法是刑事和解的主要渊源 | 第11-14页 |
二、刑事和解顺应刑罚谦抑思想的要求 | 第14页 |
三、刑事和解将自由契约精神引入刑事司法领域 | 第14-15页 |
四、刑事和解符合刑事政策发展的趋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与刑法理论冲突的辨析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与罪刑法定原则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与罪刑均衡原则 | 第17-21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与刑法平等原则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刑事和解的制度价值 | 第22-24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公正价值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效率价值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国外刑事和解的基本模式与实际效果 | 第24-31页 |
第一节 国外刑事和解的模式的考察 | 第24-25页 |
一、社区调停模式 | 第24页 |
二、转处模式 | 第24页 |
三、替代模式 | 第24页 |
四、司法模式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和解制度考察 | 第25-27页 |
一、法国刑事和解制度 | 第25页 |
二、意大利的刑事和解制度 | 第25-26页 |
三、德国的刑事和解制度 | 第26页 |
四、新西兰的家庭会议模式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西方各国的和解实证效果 | 第27-31页 |
一、心理治疗效果 | 第27-28页 |
二、满意度 | 第28-29页 |
三、协议的达成和履行 | 第29-30页 |
四、再犯率 | 第30-31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 第31-40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在我国的文化基础 | 第31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制度基础 | 第31-33页 |
一、自行和解 | 第31-32页 |
二、法官调解 | 第32页 |
三、微罪不起诉制度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我国当前刑事和解情况 | 第33-36页 |
第四节 刑事和解在我国的具体制度构建 | 第36-40页 |
一、刑事和解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 第36-38页 |
二、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38页 |
三、刑事和解的提出与受理 | 第38页 |
四、刑事和解过程的调控 | 第38-39页 |
五、刑事和解的结果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