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行政监察机关职权概述 | 第8-15页 |
第一节 行政职权的涵义、特征及其意义 | 第8-12页 |
一、行政权力的含义和特征 | 第8-10页 |
二、行政职权的含义和特征 | 第10-12页 |
第二节 行政监察机关职权 | 第12-15页 |
一、行政监督权 | 第12-13页 |
二、行政监察权与行政监察机关的职权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主要职权 | 第15-34页 |
第一节 行政监察主体 | 第15-16页 |
一、国务院监察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 | 第15-16页 |
二、监察机关派出的监察机构或者监察人员 | 第16页 |
第二节 行政监察对象 | 第16-19页 |
一、行政组织 | 第16-17页 |
二、行政人员 | 第17-19页 |
第三节 三项基本职权 | 第19-30页 |
一、检查权 | 第19-21页 |
二、调查权 | 第21-24页 |
三、处理权 | 第24-30页 |
第四节 六项辅助性职权 | 第30-33页 |
一、查询权 | 第30-31页 |
二、列席会议权 | 第31页 |
三、提请协助权 | 第31页 |
四、奖励权 | 第31页 |
五、责令改正 | 第31-32页 |
六、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权 | 第32-33页 |
第五节 法律责任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域外行政监察机关职权的比较考察 | 第34-46页 |
第一节 域外行政监察机关职权的比较 | 第34-44页 |
一、瑞典 | 第34-36页 |
二、美国 | 第36-38页 |
三、日本 | 第38-39页 |
四、新加坡 | 第39-42页 |
五、法国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分析与总结 | 第44-46页 |
一、注重保持行政监察机构地位的独立性 | 第44页 |
二、政务官员和公务员分开监督 | 第44-45页 |
三、注重制度建设 | 第45页 |
四、注重借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开展工作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对我国行政监察机关职权的分析和反思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完善相关措施 | 第46-49页 |
一、完善行政监察有关人身的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程序 | 第46-47页 |
二、增加对违纪人员的经济处分 | 第47页 |
三、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察 | 第47-49页 |
四、赋予行政监察机关有关预防腐败的职权 | 第49页 |
第二节 调整监察对象 | 第49-51页 |
一、政务官员和事务官员分开监督 | 第49-50页 |
二、将监察救济途径纳入行政诉讼领域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 第51-54页 |
一、要完善有关公务员管理的相关立法 | 第51-52页 |
二、完善相关的行政行为法律制度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