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1-21页 |
1 稻瘟病与稻瘟病菌 | 第11页 |
2 稻瘟病菌侵染循环 | 第11-12页 |
3 稻瘟病菌致病过程相关的信号转导 | 第12-14页 |
·cAMP信号途径 | 第12页 |
·Ca~(2+)信号途径 | 第12页 |
·MAPK信号途径 | 第12-14页 |
4 Cdc42的功能多样性 | 第14-17页 |
5 PAK激酶及其功能 | 第17-19页 |
6 稻瘟病菌中Cdc42与PAK激酶关系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实验 | 第21-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生化试剂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33页 |
·蛋白序列获得及分析 | 第22-23页 |
·蛋白序列获得 | 第22页 |
·蛋白结构域的分析 | 第22-23页 |
·稻瘟病菌菌丝体total 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23页 |
·反转录 | 第23-24页 |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提取质量的检测 | 第24-25页 |
·重叠延伸PCR | 第25-26页 |
·引物设计 | 第25-26页 |
·扩增步骤 | 第26页 |
·蛋白互作分析 | 第26-29页 |
·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26-27页 |
·bait载体的构建 | 第26-27页 |
·prey载体的构建 | 第27页 |
·酵母转化 | 第27-28页 |
·转化子验证 | 第28-29页 |
·平板培养基验证 | 第28页 |
·酵母质粒PCR验证 | 第28-29页 |
·Chm1 PBD domain敲除突变体载体的构建 | 第29-30页 |
·稻瘟病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转化 | 第30页 |
·孢子活化及扩大培养 | 第30页 |
·稻瘟病菌菌落生长速度测定 | 第30-31页 |
·产孢量统计及细胞形态观察 | 第31页 |
·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实验 | 第31页 |
·洋葱表皮内侵染结构的观察 | 第31-32页 |
·大麦接种实验 | 第32页 |
·水稻致病性鉴定 | 第32页 |
·叶片组织造伤接种实验 | 第32页 |
·水稻根部接种实验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9页 |
·Chm1及Mst20编码蛋白分析 | 第33-34页 |
·MgCdc42与Chm1及Mst20的表达分析 | 第34-35页 |
·MgCdc42与Chm1的表达关系 | 第34-35页 |
·MgCdc42与Mst20的表达关系 | 第35页 |
·酵母双杂交分析MgCdc42与Chm1及Mst20之间的互作 | 第35-36页 |
·Chm1之PBD结构域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突变体的筛选 | 第37-38页 |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38-49页 |
·PCG-33表型分析 | 第38-43页 |
·生长速度分析 | 第38-39页 |
·菌丝形态分析 | 第39页 |
·孢子形态及数量分析 | 第39-40页 |
·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态分析 | 第40-41页 |
·洋葱表皮侵染及水稻致病性分析 | 第41-43页 |
·PCC-24表型分析 | 第43-47页 |
·生长速度分析 | 第43页 |
·菌丝形态分析 | 第43-44页 |
·孢子形态及数量分析 | 第44页 |
·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态分析 | 第44-45页 |
·洋葱表皮侵染分析 | 第45-46页 |
·致病性分析 | 第46-47页 |
·CPDC-12表型分析 | 第47-49页 |
·生长速度分析 | 第47页 |
·菌丝形态分析 | 第47-48页 |
·孢子形态及数量分析 | 第48页 |
·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态分析 | 第48页 |
·洋葱表皮侵染及水稻致病性分析 | 第48-4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9-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附录 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引物序列及其用途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