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金融通网络演化机制及其抗毁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复杂网络的相关研究 | 第19-24页 |
·复杂网络统计性质研究 | 第19-20页 |
·复杂网络基本模型的研究 | 第20-22页 |
·复杂网络的动力学研究 | 第22-23页 |
·复杂网络抗毁性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银行间拆借市场风险传染的研究 | 第24-25页 |
·银行间市场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 | 第24页 |
·银行间市场市场风险传染的实证研究 | 第24-25页 |
·银行间市场市场风险传染的理论研究 | 第25页 |
·资金融通和金融网络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资金融通的研究 | 第25页 |
·金融网络的研究 | 第25-26页 |
·银行网点的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表达方式研究 | 第29-37页 |
·我国银行的分类 | 第29页 |
·银行的业务 | 第29-31页 |
·商业银行的融资 | 第29-30页 |
·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 | 第30-31页 |
·商业银行与其他参与者的资金往来关系 | 第31-35页 |
·商业银行和政府的资金往来关系 | 第31-32页 |
·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资金往来关系 | 第32-33页 |
·商业银行和个人的资金往来关系 | 第33-34页 |
·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关系 | 第34-35页 |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表达方式 | 第35-36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35页 |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的表达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演化模型研究 | 第37-45页 |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的增长模型研究 | 第37-41页 |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增长模型假设 | 第37-38页 |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节点连接状况分析 | 第38页 |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增长模型的构建 | 第38-39页 |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增长模型的求解 | 第39-41页 |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的演化模型研究 | 第41-43页 |
·银行间资金融通网络的演化规则 | 第41页 |
·银行间资金融通网络的演化模型 | 第41-42页 |
·银行间资金融通网络的演化模型求解 | 第42-43页 |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演化过程的仿真分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的抗毁性研究 | 第45-53页 |
·复杂网络弹性研究 | 第45-47页 |
·复杂网络抗毁性测度研究 | 第47-49页 |
·复杂网络的连通性性测度 | 第47-48页 |
·复杂网络的抗毁性测度 | 第48-49页 |
·银行资金融通网络的抗毁性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6章 银行网点实证研究 | 第53-63页 |
·模型的假设 | 第53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53-54页 |
·模型应用及分析 | 第54-62页 |
·银行网点总量 | 第55-56页 |
·太原市四大商业银行网点体系布局概况 | 第56页 |
·银行网点分布密度与经济状况分析 | 第56-58页 |
·银行网点网络的构建 | 第58-59页 |
·太原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基于复杂网络的银行网点调整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 7 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3-67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本文的研究不足 | 第64页 |
·本课题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