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图表索引 | 第7-8页 |
导言 | 第8-12页 |
第一节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国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2-16页 |
一、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 | 第12-13页 |
二、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国内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 第16-19页 |
一、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 | 第16-17页 |
二、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 | 第19-31页 |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计量方法 | 第19-21页 |
一、格鲁贝尔与劳埃德计量法 | 第19-20页 |
二、巴拉萨(Balassa)计量法 | 第20页 |
三、阿奎诺(Aquino,A.)计量法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 | 第21-23页 |
一、发达国家按照 R&D 支出、科技人员比例、产业标准等来定义 | 第21-22页 |
二、中国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 第22-23页 |
三、中国与国外对高新技术产品界定的比较 | 第23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 第23-27页 |
一、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不断增大,逆差局面被打破 | 第24-26页 |
二、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扩大趋势,但加工贸易比重高 | 第26-27页 |
第四节 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 第27-31页 |
一、中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逆差局面仍未打破 | 第27-29页 |
二、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上升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1-41页 |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一、国家特征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 第31-32页 |
二、产业特征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二节 构建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模型 | 第34-41页 |
一、数据的选取和来源 | 第34-35页 |
二、建立模型 | 第35-40页 |
三、实证结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第41-47页 |
第一节 中日两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存在的结构型问题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中日两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方式问题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对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式的思考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7-53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48-53页 |
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均国民收入,缩小中日人均收入差异 | 第48页 |
二、充分利用日本的直接投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 | 第48-49页 |
三、加大知识产权等软环境建设,吸引先进技术 | 第49-50页 |
四、大力发展差异产品,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 第50页 |
五、积极引进技术,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 第50-51页 |
六、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日直接投资,利用先进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力 | 第51-52页 |
七、积极实行模块化,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