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4页 |
| 1、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9-10页 |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3、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企业年金基金风险识别的基础 | 第14-26页 |
| ·企业年金概述 | 第14-20页 |
| ·企业年金的特征及分类 | 第14-16页 |
| ·企业年金的产生 | 第16-17页 |
| ·企业年金的发展 | 第17-19页 |
|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 ·企业年金基金的风险识别 | 第20-26页 |
| ·企业年金基金风险识别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 ·企业年金基金的财务流程图 | 第21-22页 |
| ·企业年金基金的风险系统图 | 第22-26页 |
| 第二章 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的委托代理风险概述 | 第26-39页 |
|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 第26-29页 |
| ·委托代理理论的引入 | 第26-27页 |
| ·委托代理理论与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 | 第27-29页 |
| ·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的委托代理风险 | 第29-39页 |
| ·委托代理风险形成原因 | 第29-31页 |
| ·委托代理风险的表现形式 | 第31-32页 |
| ·企业年金基金运营的主要委托代理模式 | 第32-34页 |
| ·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的委托代理风险 | 第34-36页 |
| ·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的委托代理风险特点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的委托代理风险现状 | 第39-48页 |
| ·中国企业年金基金的委托代理风险特征 | 第39-41页 |
| ·中国企业年金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信托关系特征 | 第39-40页 |
| ·中国企业年金受托人与投资管理人、托管人以及账户管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特征 | 第40-41页 |
| ·不同专业投资机构在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的特征 | 第41-45页 |
| ·专业投资机构认证的模式选择 | 第41-42页 |
| ·不同专业投资机构的在委托代理风险中的特征 | 第42-45页 |
| ·中国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委托代理关系的主要问题 | 第45-48页 |
| ·缺乏一个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 | 第46页 |
|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中的中介机构不到位 | 第46-47页 |
| ·没有建立市场化的投资管理体系 | 第47页 |
|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中国企业年金基金运营过程中委托代理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 第48-63页 |
| ·英美澳三国对委托代理风险的防范 | 第48-50页 |
| ·对英国的企业年金制度考察 | 第48-49页 |
| ·对美国401(K)计划的观察 | 第49页 |
| ·对澳大利亚企业年金制度的考察 | 第49-50页 |
| ·中国企业年金基金运营中对托管银行契约安排的建议 | 第50-52页 |
| ·企业年金基金运营的契约形式 | 第50-51页 |
| ·中国企业年金基金运营的契约结构设计 | 第51-52页 |
| ·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激励机制以制约投资管理人行为的建议 | 第52-53页 |
| ·防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投资运营决策过程中的委托代理风险的制度设计—从其他角度考虑 | 第53-55页 |
| ·设置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比例限制 | 第53-54页 |
| ·让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承担一部分收益风险 | 第54-55页 |
| ·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 第55页 |
| ·利用市场力量,形成有效的基金经理人竞争市场,减少基金经理人败德行为的建议 | 第55-57页 |
| ·企业年金指数的建立 | 第56页 |
| ·投资者可以自由转换基金 | 第56页 |
| ·补偿机制或规定最低投资收益 | 第56-57页 |
| ·从建立监管机制着手,营造良好环境,制约企业年金基金参与方委托代理风险行为的建议 | 第57-63页 |
| ·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 第57-58页 |
| ·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 | 第58-59页 |
| ·加强不同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 | 第59页 |
| ·在企业年金参与主体内部建立制衡机制 | 第59-60页 |
| ·充分发挥企业年金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作用 | 第60页 |
| ·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方式 | 第60-62页 |
| ·完善我国的法律环境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