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犯关系的脱离
|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共犯关系脱离概述 | 第13-25页 |
| (一) 共犯关系脱离的概念 | 第13-17页 |
| (二) 共犯关系脱离理论的法律性质 | 第17-19页 |
| (三) 共犯关系的脱离与共犯的中止犯的关系 | 第19-23页 |
| (四) 共犯脱离的刑法意义 | 第23-25页 |
| 1、共犯的脱离的界定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 | 第23-24页 |
| 2、共犯的脱离的界定是刑法人性化的表现 | 第24-25页 |
| 二、共犯关系脱离的判断标准和类型 | 第25-37页 |
| (一) 共犯关系脱离标准的理论聚讼 | 第25-29页 |
| 1、英国刑法理论界 | 第25-26页 |
| 2、日本刑法理论界 | 第26-29页 |
| (二) 共犯关系脱离的判断标准 | 第29-33页 |
| 1. 脱离者在主观上不要求具备“任意性” | 第29-31页 |
| 2. 共犯关系脱离的客观行为认定 | 第31-32页 |
| 3. 共犯关系的脱离必须发生在共同犯罪过程中 | 第32-33页 |
| (三) 共犯关系脱离之类型 | 第33-37页 |
| 1、单纯共谋关系的脱离 | 第33-34页 |
| 2、实行共同正犯关系的脱离 | 第34-35页 |
| 3、教唆犯关系的脱离 | 第35-36页 |
| 4、帮助犯关系的脱离 | 第36-37页 |
| 三、共犯关系脱离的法律后果 | 第37-41页 |
| (一) 脱离者不承担其后责任的依据 | 第37-38页 |
| (二) 脱离者承担责任的范围 | 第38-41页 |
| 四、共犯关系脱离的立法建议 | 第41-44页 |
| (一) 共犯关系脱离的立法例 | 第41-42页 |
| (二) 对我国刑法中关于共犯脱离的立法建言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