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 ·地氟病的基本认识 | 第9-11页 |
|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数据来源 | 第1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氟中毒的水文地质环境分区 | 第16-22页 |
| ·大兴安岭山区非病区 | 第16页 |
| ·洮儿河流域非病-轻病区 | 第16-18页 |
| ·洋沙泡局部洼地径流—汇水型轻病区 | 第17页 |
| ·洮儿河河谷平原径流型非病区 | 第17-18页 |
| ·山前平原径流型非病区 | 第18页 |
| ·霍林河流域乾安、长岭闭流区重-中度病区 | 第18-19页 |
| ·霍林河谷平原径流型零星轻-极轻度病区 | 第18-19页 |
| ·低平原中部汇水型重-中度病区 | 第19页 |
| ·王府台地前缘径流型轻度间有中、重度病区 | 第19页 |
| ·松花江流域非病-零星轻病区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氟中毒与地下水氟含量的关系 | 第22-35页 |
| ·非病区饮用地下水氟化物含量 | 第22-23页 |
| ·病区饮用地下水氟化物含量 | 第23-24页 |
| ·氟化物含量与病情的关系 | 第24-35页 |
| ·各类病区与饮水氟含量的关系 | 第24-25页 |
| ·氟斑牙、氟骨症与氟化物含量的关系 | 第25-35页 |
| 第四章 氟中毒与饮水中常量元素的关系 | 第35-72页 |
| ·氟中毒与水化学环境要素的关系 | 第35-38页 |
| ·pH 值 | 第35-37页 |
| ·Eh 值 | 第37页 |
| ·COD | 第37-38页 |
| ·氟中毒与常量元素的关系 | 第38-56页 |
| ·氟中毒与钠含量的关系 | 第38-43页 |
| ·氟中毒与钙的关系 | 第43-46页 |
| ·氟中毒与镁的关系 | 第46-47页 |
| ·氟中毒与氟(mg/1)/(钙+镁 mol/l-%)的关系 | 第47-49页 |
| ·氟中毒与氯的关系 | 第49-51页 |
| ·氟中毒与硫酸根的关系 | 第51-53页 |
| ·氟中毒与重碳酸根的关系 | 第53-55页 |
| ·氟中毒与二氧化硅的关系 | 第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常量元素的化学形态与氟中毒的关系 | 第56-72页 |
| ·病区和非病区元素化学形态 | 第64页 |
| ·常量元素化学形态与氟中毒关系 | 第64-72页 |
| 第五章 氟中毒与饮水中微量元素的关系 | 第72-96页 |
| ·病区和非病区地下水中微量元素含量 | 第72-77页 |
| ·非病区地下水中微量元素 | 第72-73页 |
| ·病区地下水微量元素含量 | 第73-77页 |
| ·微量元素与氟中毒患病率的关系 | 第77-87页 |
| ·微量元素与氟斑牙患病率的关系 | 第77-82页 |
| ·微量元素与氟骨症患病率的关系 | 第82-87页 |
| ·氟中毒病区微量元素水文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 第87-96页 |
| ·氟中毒病区微量元素的基本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 第87-89页 |
| ·氟中毒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 | 第89-96页 |
| 第六章 典型地段的研究 | 第96-126页 |
| ·汇水区低氟重病典型地段 | 第96-107页 |
| ·常量元素与氟斑牙的关系 | 第96-100页 |
| ·微量元素与氟班齿患病率的关系 | 第100-101页 |
| ·常量元素与氟骨症的关系 | 第101-105页 |
| ·微量元素与氟骨症的关系 | 第105-107页 |
| ·径流类型区高氟轻病典型地段研究 | 第107-115页 |
| ·常量元素与氟斑牙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 ·微量元素与氟斑牙的关系 | 第110-113页 |
| ·常量元素与氟骨症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 ·微量元素与氟骨症的关系 | 第114-115页 |
| ·常量元素化学形态与氟中毒的关系 | 第115-121页 |
| ·径流类型低氟重病典型研究地段 | 第115-120页 |
| ·汇水类型区低氟重病典型地段 | 第120-121页 |
| ·异常病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讨论 | 第121-126页 |
| 第七章 氟中毒与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讨论 | 第126-132页 |
| ·径流类型病区 | 第126-127页 |
| ·患病率与元素的关系 | 第126页 |
| ·元素化学形态计算关系 | 第126-127页 |
| ·汇水类型病区 | 第127-132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6页 |
| ·结论 | 第132-134页 |
| ·展望 | 第134-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6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6-148页 |
| 致谢 | 第148-149页 |
| 摘要 | 第149-152页 |
| Abstract | 第152-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