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3页 |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 | 第11-15页 |
| ·西方经济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观点 | 第11-13页 |
| ·李嘉图模型 | 第11页 |
| ·刘易斯模型 | 第11-12页 |
| ·费景汉等人对刘易斯模型的扩充 | 第12-13页 |
| ·托达罗模型 | 第13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意义 | 第13-15页 |
| ·对流入地区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对流出地区的影响 | 第14-15页 |
|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 第15-22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 | 第15-18页 |
| ·静态观察 | 第15页 |
| ·动态观察 | 第15-16页 |
| ·实际测算 | 第16-18页 |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 第18-19页 |
| ·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 | 第19-20页 |
| ·人多地少的矛盾 | 第19页 |
|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 第19-20页 |
| ·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 第20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序流动问题 | 第20-21页 |
| ·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因素 | 第21-22页 |
| ·城市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问题 | 第22页 |
|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土地荒废问题 | 第22页 |
|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性分析 | 第22-32页 |
| ·政策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 第22-28页 |
| ·我国人口流动和就业政策沿革 | 第22-24页 |
| ·政策体制性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第24-28页 |
| ·传统观点对转移的影响 | 第28-31页 |
| ·“离土不离乡”论 | 第28-29页 |
| ·“盲流”论 | 第29-30页 |
| ·“抢饭碗”论 | 第30-31页 |
| ·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 第31-32页 |
| 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 第32-41页 |
| ·转变对农民工的认识偏见 | 第32-33页 |
| ·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对农民工的认同 | 第32-33页 |
| ·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归属 | 第33页 |
| ·提高农民工政治待遇,给农民工以制度关怀 | 第33-35页 |
| ·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制 | 第33页 |
| ·赋予农民工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利,给农民工以制度关怀 | 第33-34页 |
| ·加大法律法规建设,切实保护农民工利益 | 第34-35页 |
| ·多层次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畅通农民工转移渠道 | 第35-36页 |
| ·从深度广度促进现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 第35页 |
|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 第35-36页 |
| ·提高农民工素质,提升农民工的竞争能力 | 第36-38页 |
| ·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 | 第37页 |
| ·重视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问题 | 第37页 |
| ·将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到实处 | 第37-38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议实行“层级流动” | 第38-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详细摘要 | 第4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