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恨海》与《禽海石》的艺术创新 | 第11-35页 |
第一节 《恨海》的大段直笔心理描写 | 第11-18页 |
一 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 | 第12-15页 |
二 《恨海》中的心理描写 | 第15-18页 |
第二节 《禽海石》的第一人称主人公限知叙事 | 第18-31页 |
一 中国传统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 | 第19-21页 |
二 中国传统小说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 | 第21-27页 |
三 《禽海石》的第一人称主人公限知叙事 | 第27-31页 |
第三节 《恨海》、《禽海石》表现出的近代小说错综复杂的创新特征 | 第31-35页 |
一 《恨海》中的限制叙事和单一情节 | 第31-32页 |
二 《禽海石》中的细腻心理描写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恨海》与《禽海石》的思想意蕴 | 第35-58页 |
第一节 《恨海》的思想意蕴 | 第35-48页 |
一 作为主题的庚子事变 | 第35-37页 |
二 对包办婚姻的怀疑和非议 | 第37-38页 |
三 主张恢复旧道德 | 第38-48页 |
第二节 《禽海石》的思想意蕴 | 第48-53页 |
一 淡漠的庚子事变背景 | 第48-49页 |
二 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激进反对 | 第49-52页 |
三 情与礼的困惑与冲突 | 第52-53页 |
第三节 《恨海》、《禽海石》等言情小说的其他共同价值 | 第53-58页 |
一 悲剧性 | 第53-55页 |
二 现代性 | 第55-56页 |
三 同在历史洪流中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恨海》、《禽海石》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 | 第58-69页 |
第一节 《恨海》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 | 第58-60页 |
一 兼采中西心理描写所长,以大量细致心理描写取胜 | 第58-59页 |
二 与现实时代的紧密结合 | 第59页 |
三 对历史、对命运的无奈喟叹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禽海石》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 | 第60-63页 |
一 由见闻式转向亲历式、严格纯粹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 | 第60-61页 |
二 第一人称亲历叙事引出的倒叙方式及“我”的个性化创新特征 | 第61-62页 |
三 作为过渡桥梁的独特价值 | 第62-63页 |
第三节 《恨海》、《禽海石》的近代性 | 第63-69页 |
一 体现近代言情小说的“求变”特征 | 第63-64页 |
二 含糊的矛盾冲突与明显的过渡意义 | 第64-69页 |
余论 《恨海》、《禽海石》的相似与相对因素 | 第69-72页 |
一 相似因素 | 第69-70页 |
二 相对因素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78页 |
详细摘要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