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页 |
英文提要 | 第2-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佛教经典中关于佛衣及僧衣的记载 | 第14-24页 |
一 三衣、袈裟 | 第14页 |
二 三衣的产生 | 第14-15页 |
三 三衣材料的规定 | 第15页 |
四 三衣的形制 | 第15-21页 |
(一) 三衣外观之相 | 第15页 |
(二) 三衣规格 | 第15-17页 |
(三) 三衣构造 | 第17-18页 |
(四) 三衣之叶、缘、揲、纽、钩 | 第18-19页 |
(五) 关于“钩”、“纽”的形制问题 | 第19-21页 |
五 袈裟的披着方式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关于佛像服饰中不合规制的诸多现象 | 第24-47页 |
一 袈裟面料的变化 | 第24-28页 |
(一) 关于袈裟面料变化引发披着方式改变这一问题的发现 | 第24-25页 |
(二) 关于袈裟面料变化发生时间的考证 | 第25-28页 |
二 袈裟颜色的变化 | 第28-33页 |
(一) 律典中有关袈裟颜色的描述 | 第28-30页 |
(二) 关于小乘佛教不同部派对僧衣颜色的选择及其在佛像中的应用 | 第30-33页 |
三 佛衣中僧祇支、偏衫、涅槃僧、带等问题 | 第33-47页 |
(一) 三衣之外的僧衣 | 第33-34页 |
(二) 僧祇支与偏衫 | 第34-43页 |
1、僧祇支的由来 | 第34页 |
2、律典中对僧祇支在僧衣中穿着秩序的规定 | 第34-35页 |
3、僧祇支的规格 | 第35页 |
4、僧祇支与安陀会的区别 | 第35-36页 |
5、僧祇支的穿着方式 | 第36-39页 |
6、汉唐时期沙门僧祇支的演变 | 第39-40页 |
7、关于汉地沙门僧祇支被偏衫取代的时间 | 第40-41页 |
8、关于沙门所着偏衫的形制 | 第41-43页 |
9、关于学界对佛像偏衫的认识 | 第43页 |
(三) 涅槃僧 | 第43-44页 |
(四) 关于律典对沙门上衣系带的表述 | 第44-47页 |
1、腰带 | 第45页 |
2、禅带 | 第45-47页 |
第三章 佛教发源地的佛像服饰 | 第47-57页 |
一 佛像与发源地 | 第47-48页 |
二 贵霜时期犍陀罗、秣菟罗及阿马拉瓦蒂佛衣 | 第48-54页 |
(一) 犍陀罗佛衣 | 第48-51页 |
(二) 秣菟罗佛衣 | 第51-53页 |
1、贵霜迦腻色伽时期佛像衣着 | 第51-52页 |
2、贵霜迦腻色伽以后的佛像衣着 | 第52-53页 |
(三) 阿马拉瓦蒂佛衣 | 第53-54页 |
三 笈多时期秣菟罗及萨尔那特佛衣 | 第54-56页 |
(一) 秣菟罗佛衣 | 第54-55页 |
(二) 萨尔那特佛衣 | 第55-56页 |
四 印度佛衣的再认识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汉魏、西晋的佛像服饰 | 第57-62页 |
一 汉魏时期四川地区佛像衣着 | 第57-59页 |
二 魏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佛像衣着 | 第59-62页 |
第五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佛像服饰 | 第62-79页 |
一 东晋南方佛像 | 第62-65页 |
(一) “二戴像制”的产生及其民族化变革 | 第62-63页 |
(二) “二戴像制”所涉及的造像题材 | 第63-65页 |
二 北方十六国佛像衣着 | 第65-79页 |
(一) 炳灵寺169 窟 | 第66-70页 |
1、第一类:通肩式佛衣 | 第67-68页 |
2、第二类:变异的通肩式佛衣 | 第68-69页 |
3、第三类:半披式佛衣 | 第69-70页 |
(二) 炳灵寺169 窟西秦佛衣风格成因分析 | 第70-72页 |
(三) 北凉石塔佛衣 | 第72-75页 |
1、沮渠蒙逊时期纪年石塔 | 第73-74页 |
2、沮渠牧犍时期纪年石塔 | 第74-75页 |
(四) 关于麦积山、莫高窟早期石窟与云冈20 窟主尊佛衣的认识 | 第75-77页 |
(五) 十六国时期几身金铜佛造像衣着 | 第77-79页 |
第六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像服饰 | 第79-116页 |
一 南朝佛像衣着 | 第79-97页 |
(一) 刘宋年间金铜佛造像衣着 | 第79-80页 |
(二) 四川地区南朝佛像衣着 | 第80-89页 |
1、萧齐年间纪年造像佛衣 | 第81-83页 |
2、萧梁年间纪年造像佛衣 | 第83-89页 |
(三) 南朝栖霞山石窟及新昌石窟佛像衣着 | 第89-91页 |
1、南京栖霞山石窟 | 第89-90页 |
2、浙江新昌石窟 | 第90-91页 |
(四) 上海博物馆藏几件萧梁年间佛像衣着 | 第91-92页 |
1、梁大同七年张兴遵造像 | 第91-92页 |
2、梁中大同元年慧影造像 | 第92页 |
(五) 褒衣博带式佛衣的再认识 | 第92-97页 |
1、褒衣博带 | 第92-94页 |
2、褒衣博带式佛衣 | 第94-97页 |
二 北朝佛像衣着 | 第97-116页 |
(一) 北魏孝文帝改制以前的佛像衣着 | 第97-100页 |
1、半披式袈裟 | 第97-98页 |
2、通肩式袈裟 | 第98-99页 |
3、右袒式与垂领式袈裟 | 第99-100页 |
(二) 北魏孝文帝改制至北魏迁都年间的佛像衣着 | 第100-101页 |
(三) 北魏迁都后的佛像衣着 | 第101-103页 |
(四) 东魏、北齐佛像的衣着 | 第103-110页 |
1、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 | 第104-105页 |
2、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传播格局的转变 | 第105-107页 |
3、关于东魏、北齐佛像衣着成因的认识 | 第107-108页 |
4、“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 | 第108-110页 |
(五) 北朝麦积山、敦煌莫高窟的佛像衣着 | 第110-112页 |
(六) 褒衣博带式佛衣的演变 | 第112-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附录 | 第125-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