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激励问题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经理股票期权激励问题解释 | 第9-23页 |
(一) 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涵义 | 第9-11页 |
1. 经理人的定义 | 第9页 |
2. 激励的概念 | 第9-10页 |
3. 股票期权的含义 | 第10-11页 |
(二) 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特点 | 第11-12页 |
1. “选择权” | 第11-12页 |
2. 固定价格 | 第12页 |
3. 未来的概念 | 第12页 |
4. 激励成本 | 第12页 |
(三) 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形式 | 第12-16页 |
1. 一般股票期权形式 | 第13-14页 |
2. 非传统股票期权形式 | 第14-16页 |
(四) 经理股票期权的理论评述 | 第16-20页 |
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6-17页 |
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19页 |
3. 风险理论 | 第19-20页 |
(五) 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 | 第20-23页 |
1. 降低代理成本 | 第20页 |
2. 吸引和稳定人才 | 第20-21页 |
3. 抑制经营者短期行为 | 第21页 |
4. 促进经济发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分析:中美比较的视角 | 第23-36页 |
(一) 美国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变迁 | 第23-25页 |
1. 产生背景 | 第23页 |
2. 平稳发展 | 第23-24页 |
3. 高速发展 | 第24-25页 |
4. 低谷时期 | 第25页 |
(二) 美国经理股票期权激励评述 | 第25-28页 |
1. 道德危机 | 第25-26页 |
2. 价格质疑 | 第26-27页 |
3. 兼顾难题 | 第27-28页 |
(三) 我国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 | 第28-32页 |
1. 期股激励的上海模式 | 第28-29页 |
2. 期股托管的武汉模式 | 第29-30页 |
3. 股权激励的北京模式 | 第30-32页 |
(四) 中美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比较 | 第32-36页 |
1. 相同之处 | 第33页 |
2. 相异之处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构想 | 第36-43页 |
(一) 实施企业选择 | 第36-37页 |
(二) 要素设计 | 第37-43页 |
1. 激励对象 | 第37-38页 |
2. 股票来源 | 第38-39页 |
3. 时机和数量 | 第39-40页 |
4. 行权和出售 | 第40页 |
5. 行权价格 | 第40-41页 |
6. 约束条件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我国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 第43-51页 |
(一) 问题的表现 | 第43-45页 |
1. 宏观层面 | 第43-44页 |
2. 微观层面 | 第44-45页 |
(二) 对策建议 | 第45-51页 |
1. 完善法律法规 | 第45-46页 |
2. 规范资本市场 | 第46-47页 |
3. 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 | 第47-48页 |
4.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48页 |
5. 建立业绩评价体系 | 第48-51页 |
结束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