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中共历代领导核心民生建设思想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4页
 (一)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第9-10页
  1. 选题依据第9-10页
  2. 选题意义第10页
 (二) 理论渊源第10-12页
  1. 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第10-11页
  2.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第11-12页
  3.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精华第12页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四) 文章结构及创新点第13-14页
一、 毛泽东的民生建设思想第14-21页
 (一) 毛泽东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第14-15页
  1. 毛泽东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第14-15页
  2. 毛泽东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第15页
 (二) 毛泽东民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15-20页
  1.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实现全面就业第15-16页
  2. 大力发展生产,合理适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第16-17页
  3. 建立赤脚医生队伍,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第17-18页
  4. 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18-19页
  5. 抓住重点,加强领导,全面规划第19-20页
 (三) 毛泽东民生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第20-21页
二、 邓小平的民生建设思想第21-30页
 (一) 邓小平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第21-22页
  1. 邓小平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第21页
  2. 邓小平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第21-22页
 (二) 邓小平民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2-28页
  1. 贫穷问题和温饱问题是最大的民生第22页
  2. 发展生产力是民生建设的根本手段第22页
  3.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是民生建设的切入点第22-23页
  4. 确定改革为民生建设的直接动力第23页
  5. “三步走”战略是民生建设的基本路径第23-24页
  6. “三个有利于”是检验民生建设的标准第24页
  7. 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第24-25页
  8. 提出扶贫救济和干部离、退休制度第25-26页
  9. 医疗卫生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第26-27页
  10. 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战略和“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第27-28页
  11.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团结第28页
 (三) 邓小平民生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第28-30页
三、 江泽民的民生建设思想第30-36页
 (一) 江泽民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第30页
  1. 江泽民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第30页
  2. 江泽民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第30页
 (二) 江泽民民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0-35页
  1. 阐述了民生建设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作用第31页
  2. 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生建设目标的内容第31-32页
  3. 提升了民生建设的动力,提出全面创新论第32页
  4. 倡导实施“两个确保”和开展扶贫开发第32-33页
  5. 提出“两基”目标,进行教育创新第33-35页
 (三) 江泽民民生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第35-36页
四、 胡锦涛的民生建设思想第36-42页
 (一) 胡锦涛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第36-37页
  1. 胡锦涛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第36页
  2. 胡锦涛民生建设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第36-37页
 (二) 胡锦涛民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7-40页
  1.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37页
  2.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37-38页
  3.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38页
  4.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38-39页
  5.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39-40页
  6.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第40页
 (三) 胡锦涛民生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第40-42页
五、 中共历代领导核心民生建设思想的经验启示第42-46页
 (一)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42页
 (二) 必须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建设第42-43页
 (三) 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民生建设第43页
 (四)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民生问题第43-44页
 (五)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第44页
 (六) 必须实现民生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第44-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视阈下国企职工的心理疏导研究
下一篇: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的动力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