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4-18页 |
| ·研究的现状 | 第14-18页 |
| ·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 第18页 |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 | 第18页 |
| ·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中小学生错别字总体特点分析 | 第20-25页 |
| 第一节 错别字的认定及语料来源 | 第20-21页 |
| ·错别字的认定 | 第20页 |
| ·语料来源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中小学生错别字总体特点分析 | 第21-25页 |
| ·中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划分 | 第21-22页 |
| ·中小学生错别字总体特点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中小学生各阶段错别字对比分析 | 第25-45页 |
| 第一节 笔画错误类A | 第25-30页 |
| ·笔画减少(A1) | 第26页 |
| ·笔画增加(A2) | 第26-27页 |
| ·笔形及笔画组合关系错误(A3) | 第27-30页 |
| 第二节 部件错误类B | 第30-38页 |
| ·一般部件错误(81) | 第31页 |
| ·形符错误(82) | 第31-34页 |
| ·声符错误(83) | 第34-35页 |
| ·部件变位错误(84) | 第35-38页 |
| 第三节 整字错误类C | 第38-45页 |
| ·汉字形音义互相干扰形成的别字(C1) | 第38-41页 |
| ·受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别字(C2) | 第41页 |
| ·不规范字(C3) | 第41-45页 |
| 第四章 中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45-53页 |
| 第一节 错别字形成的认知心理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 第二节 汉字本体特点与错别字形成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 第三节 识字教学方法及教材内容等相关方面的原因 | 第48-53页 |
| ·识字教学的理念等方面的原因 | 第48-49页 |
| ·识字教学方法及教材内容安排等方面的原因 | 第49-51页 |
| ·教材中汉字出现的频度与错别字的关系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中小学汉字教学策略研究 | 第53-60页 |
| 第一节 识字教学要注意吸收认知心理学中有关汉字认知的成果 | 第53-55页 |
| ·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成果对识字教学的借鉴作用 | 第53-54页 |
| ·识字教学要针对不同学龄段的认知特点进行 | 第54-55页 |
| 第二节 识字教学要重视教材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 第55-57页 |
| ·要重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 | 第55-56页 |
| ·要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的提高 | 第56-57页 |
| 第三节 识字教学要重视对汉字本体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 第57-60页 |
| ·重视汉字表意特点,强化学生对汉字形音义之间联系的认识 | 第57-58页 |
| ·加强汉字形近部件的归类研究及汉字系统的利用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60-62页 |
| 第一节 对本项研究的总结 | 第60-61页 |
| 第二节 后续研究 | 第61-62页 |
| 后记 | 第62-6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附录一: 中小学生高频错别字字表 | 第68-74页 |
| 附录二:在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