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26页 |
1 植物组织培养概况 | 第13-16页 |
·植株再生途径 | 第13页 |
·植物再生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2 植物遗传转化概述 | 第16-19页 |
·树木遗传转化受体 | 第16-17页 |
·树木遗传转化途径 | 第17-19页 |
3 桑树组织培养概况 | 第19-22页 |
·桑芽培养以及快速繁殖 | 第20页 |
·桑叶和桑子叶培养 | 第20-21页 |
·桑胚、胚轴、胚乳培养和愈伤组织诱导 | 第21页 |
·生殖器官的离体培养和单倍体植株再生 | 第21页 |
·细胞、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杂交 | 第21页 |
·植物激素在桑树组织培养中作用 | 第21-22页 |
4 桑树遗传转化概述 | 第22-24页 |
5 存在问题 | 第24页 |
6 桑树基因工程展望 | 第24-26页 |
第一章 桑树无菌体系的建立 | 第26-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材料 | 第26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6-27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培养条件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供试材料消毒和接种 | 第27页 |
·诱导分化培养 | 第27页 |
·继代培养 | 第27-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不同激素配比及浓度对冬芽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激素对冬芽分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品种对冬芽诱导生长分化的影响 | 第30页 |
·LaCl_3对组培苗分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LaCl_3对组培苗高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NAA对桑冬芽的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第32页 |
·6-BA是桑冬芽分化的必需因子 | 第32-33页 |
·不同桑品种在桑冬芽组培分化中差异不显著 | 第33页 |
·LaCl_3对组培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桑树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4-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植物激素 | 第34页 |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34-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桑叶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 | 第35页 |
·培养基中6-BA 浓度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5页 |
·培养基中糖类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5页 |
·无菌苗根的诱导 | 第35-36页 |
·桑树离体叶片培养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 第36-37页 |
·桑树离体叶片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36页 |
·桑树离体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36页 |
·桑树离体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桑树离体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桑树叶片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7-41页 |
·影响桑树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 | 第38-39页 |
·培养基中6-BA 浓度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培养基中糖类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再生苗根的诱导 | 第41页 |
·桑树离体叶片培养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 第41-44页 |
·桑树离体叶片培养过程中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第41-42页 |
·TDZ 处理离体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离体叶片培养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 第43页 |
·桑树离体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桑树叶片再生的组织学观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45-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3页 |
·材料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叶盘转化培养基 | 第46-47页 |
·抗性筛选培育基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53页 |
·石蜡切片的制备 | 第47-48页 |
·大肠杆菌(DH5α)的培养和质粒 DNA(PBI121)的提取 | 第48-49页 |
·大肠杆菌(DH5α)质粒 DNA 的扩增 | 第48页 |
·大肠杆菌质粒 DNA(PBI121)的提取 | 第48-49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49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9页 |
·质粒 DNA(PBI121)转化农杆菌 | 第49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与酶切 | 第49-50页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50页 |
·质粒 DNA 的酶切 | 第50页 |
·琼脂凝胶电泳 | 第50页 |
·浸染菌液的制备 | 第50-51页 |
·统计方法 | 第51页 |
·叶盘转化法 | 第51页 |
·影响转化效果因子的研究 | 第51页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51-53页 |
·GUS基因表达率的检测 | 第51页 |
·桑叶总DNA的提取(CTAB法) | 第51-52页 |
·PCR 检测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组织学观察 | 第53页 |
·农杆菌阳性转化子的鉴定 | 第53-54页 |
·菌液浓度对抗性芽率的影响 | 第54页 |
·菌液侵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5页 |
·Kan浓度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Cef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56-57页 |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 | 第57页 |
·最佳遗传转化体系的获得 | 第5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图版Ⅰ | 第67页 |
图版Ⅱ | 第67-68页 |
图版Ⅲ | 第68-69页 |
图版Ⅳ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