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11-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21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8-21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21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2页 |
|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业绩评价的理论框架 | 第23-28页 |
| ·有关概念的解释 | 第23-24页 |
| ·业绩、评价及业绩评价 | 第23页 |
| ·业绩评价与财务分析的关系 | 第23-24页 |
| ·业绩评价与财务预警的关系 | 第24页 |
| ·业绩评价的要素 | 第24-25页 |
| ·业绩评价主体 | 第24页 |
| ·业绩评价客体 | 第24-25页 |
| ·业绩评价指标 | 第25页 |
| ·业绩评价体系 | 第25页 |
| ·业绩评价模式体系 | 第25页 |
|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第25页 |
| ·业绩评价方法体系 | 第25页 |
| ·业绩评价的基础理论 | 第25-28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6页 |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6页 |
| ·核心竞争力理论 | 第26-27页 |
| ·系统理论 | 第27页 |
| ·战略管理理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 | 第28-31页 |
| ·西方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 | 第28-29页 |
| ·观察性业绩评价阶段 | 第28页 |
| ·统计性业绩评价阶段 | 第28页 |
| ·财务性业绩评价阶段 | 第28页 |
| ·综合性业绩评价阶段 | 第28-29页 |
|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历史演进 | 第29页 |
| ·业绩评价历史演进的启示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模式体系 | 第31-39页 |
| ·业绩评价财务模式 | 第31-32页 |
| ·业绩评价价值模式 | 第32-34页 |
| ·业绩评价平衡模式 | 第34-36页 |
| ·三种业绩评价模式的比较 | 第36-37页 |
| ·新业绩评价模式体系的建立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第39-44页 |
|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第39页 |
| ·财务指标的选择 | 第39-40页 |
| ·非财务指标的选择 | 第40-44页 |
| ·客户方面指标的选择 | 第40-41页 |
| ·内部业务流程方面指标的选择 | 第41-42页 |
| ·学习和成长方面指标的选择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法体系 | 第44-49页 |
| ·业绩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 第44-47页 |
| ·因子分析法 | 第44-45页 |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45-47页 |
| ·其它综合评价方法 | 第47页 |
| ·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47-49页 |
| 第七章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实证分析 | 第49-57页 |
|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1页 |
| ·企业生命周期及对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影响 | 第49页 |
|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业绩评价体系各层次指标权重 | 第49-51页 |
|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排序 | 第51-57页 |
| ·样本的选取及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51-52页 |
| ·实证分析及结果 | 第52-57页 |
| 第八章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