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道教论文--对道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

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3页
导言第13-30页
 一、为什么研究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第13-16页
 二、宗教与社会分层、道教与社会分层前期研究综述第16-24页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第24-27页
 四、创新和不足第27-30页
第一章 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第30-56页
 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理论范式第30-34页
  一、“社会分层”理论第30-31页
  二、与“社会分层”相关的几个概念第31-34页
 第二节 门品秩序——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第34-54页
  一、影响分层的重要因素第34-45页
   (一) 封爵级别第35-37页
   (二) 官品官班第37-41页
   (三) 门第第41-45页
  二、已有研究对汉末魏晋南北朝社会分层的分析第45-49页
  三、改良型的汉末魏晋南北朝社会分层结构第49-53页
  四、主要的阶级阶层矛盾第53-54页
 本章结论第54-56页
上篇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的微观研究第56-125页
 第二章 制度化推行者——上层的道教信仰及其特点第58-84页
  第一节 皇室的道教信仰及其主要特点第58-66页
   一、皇室中信道人物利用道教治身的表现第58-62页
   二、皇室利用道教治世的表现第62-64页
   三、皇室道教信徒对道教组织化的推动第64-66页
  第二节 高层士族的道教信仰及其主要特点第66-81页
   一、撰经行为较突出第70-74页
   二、创设道团、改革道教组织第74-77页
   三、追求个人成仙和社会改良第77-81页
  本章结论第81-84页
 第三章 开创者——中层的道教信仰及其特点第84-110页
  第一节 源自中层的道教信徒第84-94页
  第二节 中层道教信仰的主要特点第94-108页
   一、道教信仰行为上的特点第94-100页
   二、利用道教治身、治世的特点第100-103页
   三、对道教发展的作用第103-108页
  本章结论第108-110页
 第四章 追随者——下层的道教信仰及其特点第110-125页
  一、下层道教信徒的信仰行为特点第110-114页
  二、利用道教治身、治世方面的特点第114-121页
   (一) 利用道教治身的特点第114-115页
   (二) 利用道教治世的特点第115-121页
  三、对道教发展的作用第121-124页
  本章结论第124-125页
下篇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的宏观研究第125-174页
 第五章 阶层生活方式的道教化:社会分层对道教的影响第126-157页
  第一节 社会分层对道教的结构性作用第126-145页
   一、对道教教义、戒律的影响第126-134页
    (一) 道教经典中的社会等级分层第126-129页
    (二) 生各有命,不准以下犯上第129-131页
    (三) 信徒的社会等级不同交纳法信多少也不同第131-132页
    (四) 不同社会等级对道教教义的偏好第132-134页
   二、对道教神仙谱系的影响第134-138页
    (一) 社会分层对道教神仙分层的影响第134-137页
    (二) 道教神仙等级的品级转迁第137-138页
   三、对道教仪式行为的影响第138-140页
   四、社会分层与道教组织的分层第140-145页
    (一) 社会分层与道教组织内部的分层第140-143页
    (二) 社会分层与道教宗派的分层属性第143-145页
  第二节 社会分层对道教的功能性影响第145-149页
   一、道教对于各阶层治身作用的异同第145-147页
   二、道教对于各阶层治世作用的异同第147-149页
  第三节 社会分层对道教发展的作用第149-154页
   一、各阶层信徒对道教发展的不同作用第149-151页
   二、阶级矛盾、阶层冲突对道教发展的影响第151-154页
  本章结论第154-157页
 第六章 消减差异与独立性成长:道教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第157-174页
  一、道教对等级分层观念的批判与突破第157-162页
  二、道教批判士庶之隔与阶层歧视第162-164页
  三、道教既是兴奋剂又是镇静剂第164-169页
   (一) 道教是中下层反抗上层的斗争工具第165-167页
   (二) 改造后的道教成为上层调和阶级矛盾的思想武器第167-168页
   (三) 有道教色彩的农民起义促使统治阶级缓和阶级矛盾第168-169页
  四、道教对社会流动的影响第169-172页
  五、道教的超阶级性与独立性成长第172-173页
  本章结论第173-174页
结论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3页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183-185页
后记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持续创新系统主导力的培育及评价研究
下一篇:公理化六西格玛设计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