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举制度对武术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武举制的创立原因 | 第14-15页 |
·巩固新政权的需要 | 第14页 |
·建立新军事制度的需要 | 第14-15页 |
·关于武举制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武举在我国发展的概述 | 第16-26页 |
·唐代以前武举制萌芽 | 第16-17页 |
·唐代武举制的开创 | 第17-18页 |
·宋代武举制的发展 | 第18-19页 |
·金代武举制度的延续 | 第19-20页 |
·明代武举制的完善 | 第20-23页 |
·武举在清代的发展状况 | 第23-26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6页 |
·比较法 | 第26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6-27页 |
·研究设计 | 第27-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41页 |
·清代武举制实行的具体情况 | 第28-32页 |
·清代武举制设立的历史背景 | 第28-29页 |
·清代武举制的主要考试内容及除官 | 第29-31页 |
·清代武举制的废除及原因 | 第31-32页 |
·清代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影响 | 第32-41页 |
·清武举制度对武术发展中武“德”的影响 | 第32-34页 |
·清武举制度对武术发展中武“道”的影响 | 第34-37页 |
·清武举制度对武术发展中武“技”的影响 | 第37-39页 |
·清代武举制度对民间教门、结社的影响 | 第39-4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1页 |
·建议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