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茶马古道滇藏线为例

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3页
绪论第13-23页
 一、选题的缘起第13-14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14-16页
 三、基本的研究方法、思路和途径第16-19页
 四、研究的目的第19-20页
 五、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框架第20-23页
第一章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综述第23-45页
 第一节 文化线路产生的背景第23-29页
  一、世界遗产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文化线路遗产的兴起第23-25页
  二、CIIC与文化线路第25-29页
 第二节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状况第29-36页
  一、西班牙德孔波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朝圣通道(1993)第31-32页
  二、法国(Le Canal du Midi)南运河(1996)第32页
  三、法国(Santiago de Compostela)圣地亚哥·德·孔波特拉朝圣之路(1998)第32-33页
  四、阿曼(The Frankincense Trail)乳香之路(2000)第33-34页
  五、阿根廷科布拉达·德·胡迈海卡(Quebrada de Huahuaca)山谷(2003年)第34-35页
  六、日本(2004年)纪伊(Kii Mountain Range)朝圣之路第35-36页
  七、以色列内盖夫沙漠(The Incense Route)香和香料之路(2005年)第36页
 第三节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理论研究第36-45页
  一、文化线路遗产理论的相关理论第36-39页
  二、文化线路遗产的理论研究第39-45页
第二章 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现状研究第45-58页
 第一节 中国的文化线路遗产概况第45-48页
  一、丝绸之路第45-47页
  二、京杭大运河第47-48页
 第二节 国内文化线路的研究第48-55页
  一、研究的现状第48-50页
  二、文化线路理解方面存在的普遍误区第50-52页
  三、研究中国文化线路的意义第52-55页
 第三节 CIIC与中国文化线路第55-58页
  一、CIIC对我国世界遗产申报空间的提升作用第56页
  二、CIIC对于文化线路遗产的贡献与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振兴第56-57页
  三、CHC就文化线路旅游活动的开展对我国的启示第57-58页
第三章 文化线路遗产视野下的茶马古道第58-72页
 第一节 茶马古道的演变及研究现状第58-63页
  一、茶马古道的地理走向及历史沿革第58-61页
  二、茶马古道的研究现状第61-63页
 第二节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第63-66页
  一、连接了汉藏两大民族,巩固了西藏与中央政权的从属关系第64页
  二、加深了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生成了异常丰富的物质、非物质遗产第64-65页
  三、形成了世界上唯一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古道第65-66页
 第三节 文化线路遗产下的茶马古道第66-72页
  一、领地控制--茶马古道的文化线路遗产价值凸现第66-67页
  二、茶马古道沿线的世界文化遗产第67-70页
  三、作为整体的茶马古道的文化线路特征第70-72页
第四章 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机制第72-92页
 第一节 茶马古道滇藏线旅游发展现状第72-79页
  一、茶马古道沿线地区旅游发展现状第72-75页
  二、茶马古道遗产旅游开发的规划构想第75-77页
  三、茶马古道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第77-79页
 第二节 西方视野下的茶马古道与启示第79-85页
  一、西方视野下的茶马古道第79-82页
  二、相关国家文化线路保护对茶马古道的经验借鉴第82-85页
 第三节 茶马古道保护及旅游利用的机制构建第85-92页
  一、茶马古道遗产保护区保护机制的确立第85-88页
  二、茶马古道的社区参与问题第88-89页
  三、茶构建马古道的时空景观体系第89-92页
第五章 古道的文化线路世界遗产申报第92-103页
 第一节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申报的可行性分析第92-95页
  一、中印合作——茶马古道国际意义的凸现第92-94页
  二、茶马古道启动申遗机遇和挑战第94-95页
 第二节 茶马古道的文化线预登记第95-100页
  一、线路遗产预登记的误区第95-97页
  二、茶马古道的文化线路遗产预登记第97-100页
 第三节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的运作机制第100-103页
结语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9页
后记第109-110页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土木工程项目物流运作管理研究
下一篇:4E1数字微波产品研发项目的进度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