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4页 |
·引言 | 第20页 |
·无机抗菌剂的研发现状 | 第20-26页 |
·抗菌剂概述 | 第20-21页 |
·国内外无机抗菌剂的市场发展 | 第21-22页 |
·无机抗菌剂的分类 | 第22页 |
·金属离子型无机抗菌剂 | 第22-24页 |
·活性组份 | 第23页 |
·载体 | 第23-24页 |
·抗菌机理 | 第24页 |
·无机抗菌剂的评价指标 | 第24-26页 |
·抗菌能力 | 第25页 |
·安全性 | 第25-26页 |
·其它性能 | 第26页 |
·无机抗菌剂研发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产品标准不规范 | 第26页 |
·活性组份变色问题 | 第26页 |
·成本问题 | 第26页 |
·纳米氧化钛抗菌、自洁材料 | 第26-30页 |
·纳米氧化钛的光催化作用原理 | 第27-28页 |
·纳米氧化钛的抗菌机理 | 第28-29页 |
·提高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效率的方法 | 第29-30页 |
·坡缕石粘土的应用 | 第30-31页 |
·非金属矿/纳米氧化钛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非金属矿物在环保中的应用及发展 | 第32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粘土矿物载体的纯化技术研究 | 第34-42页 |
·引言 | 第34页 |
·坡缕石的特性及晶体结构 | 第34-35页 |
·明光坡缕石原矿类型及性质 | 第35-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试验条件 | 第36页 |
·坡缕石提纯工艺 | 第36-37页 |
·分析测试 | 第3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XRD分析 | 第37-38页 |
·TEM分析 | 第38-39页 |
·颗粒长度分布分析 | 第39-40页 |
·颗粒宽度分布分析 | 第40页 |
·挤压—分散—超声水热法提纯的机理分析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粘土矿物载体的活化 | 第42-50页 |
·引言 | 第42页 |
·坡缕石的活化与吸附的关系 | 第42-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试验条件 | 第43页 |
·活化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静态吸附 | 第44页 |
·分析测试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44-45页 |
·灼烧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脱水与复水反应的热焓(ΔH) | 第46-47页 |
·活化剂浓度对坡缕石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银、铜离子型坡缕石无机抗菌剂的制备 | 第50-60页 |
·离子型无机抗菌剂的制备技术 | 第50-52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50-51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51页 |
·有机/无机复配法 | 第51页 |
·其他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试验条件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4页 |
·银、铜离子型无机抗菌剂的制备 | 第52-53页 |
·样品中银、铜离子含量的测试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银型坡缕石抗菌剂制备的影响因素 | 第54-56页 |
·铜型坡缕石抗菌剂制备的影响因素 | 第56页 |
·银、铜双金属型坡缕石抗菌剂的影响因素 | 第56-59页 |
·反应时间对银、铜离子负载量的影响 | 第57页 |
·反应温度对银、铜离子负载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反应液浓度对银、铜离子负载量的影响 | 第58页 |
·交换次数对银、铜离子负载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银(铜)型坡缕石的结构特征及抗菌性能 | 第60-71页 |
·引言 | 第60页 |
·银、铜型坡缕石的结构分析 | 第60-63页 |
·样品制备 | 第60页 |
·XRD分析 | 第60-61页 |
·FT-IR分析 | 第61-63页 |
·TEM分析 | 第63页 |
·银(铜)型坡缕石的抗菌性能测试 | 第63-69页 |
·试验器材 | 第63页 |
·试验方法 | 第63-66页 |
·试验菌培养 | 第63-65页 |
·抑菌试验 | 第65页 |
·缓释性能测试 | 第65页 |
·耐候性测试 | 第65-66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66-69页 |
·金属离子型坡缕石的抗菌性能 | 第66-67页 |
·银(铜)型坡缕石的缓释性能 | 第67-68页 |
·银(铜)型坡缕石的耐候性 | 第68页 |
·银(铜)型坡缕石抗菌剂的抗菌机理初探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基于坡缕石载体的纳米TiO_2固定化研究 | 第71-87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中和水解法制备坡缕石—纳米TiO_2复合粉体 | 第72-79页 |
·理论基础 | 第72-73页 |
·实验部分 | 第73-74页 |
·实验原料 | 第73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73页 |
·实验方法及工艺流程 | 第73-74页 |
·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脱色实验 | 第74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坡缕石溶胶的加料方式对复合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74-76页 |
·pH值和氨水用量对复合粉体的收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TiCl_4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77页 |
·灼烧温度对复合粉体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77-79页 |
·固载型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 第79-81页 |
·坡缕石与TiO_2比例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灼烧温度对固载型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溶胶凝胶法(S-G法)固定纳米TiO_2 | 第81-85页 |
·S-G法的理论基础 | 第81-82页 |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3-85页 |
·不同水量对凝胶时间和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83-84页 |
·反应温度对凝胶时间和粉体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七章 基于坡缕石载体的金属离子—光催化型纳米复合无机抗菌剂的制备及结构特征 | 第87-93页 |
·引言 | 第87页 |
·实验部分 | 第87-88页 |
·实验仪器 | 第87页 |
·铜改性坡缕石—纳米TiO_2复合抗菌剂的制备 | 第87-88页 |
·结构测试方法 | 第8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8-92页 |
·XRD分析 | 第88-89页 |
·HRTEM分析 | 第89-90页 |
·XPS分析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八章 金属离子—光催化型纳米复合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性能及光催化活性 | 第93-103页 |
·引言 | 第93页 |
·实验部分 | 第93-97页 |
·抗菌性能测试方法 | 第93-96页 |
·测试依据 | 第93页 |
·测试方法 | 第93-94页 |
·抑菌率测试 | 第94-95页 |
·最小抑菌浓度测试 | 第95页 |
·抗菌机理实验 | 第95-96页 |
·复合抗菌粉体的光催化性能 | 第96-97页 |
·对溶液中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试验 | 第96页 |
·甲基橙的测定 | 第96-9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2页 |
·铜改性坡缕石—纳米TiO_2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性能 | 第97-98页 |
·铜改性坡缕石—纳米TiO_2复合抗菌剂的光催化性能 | 第98-102页 |
·初始甲基橙浓度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98页 |
·复合抗菌剂的投量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98-99页 |
·反应温度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99-100页 |
·溶液pH值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00页 |
·不同光源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反应方式对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九章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03-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