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迁徙官僚家族研究--以两浙路为中心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序论 | 第8-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三、研究对象和区域的界定 | 第17-21页 |
第一章 两浙地区官僚家族迁徙方向与迁徙原因 | 第21-54页 |
第一节 两浙迁徙家族方向 | 第21-35页 |
(一) 迁入家族 | 第21-31页 |
(二) 两浙地区的家族迁徙 | 第31-32页 |
(三) 两浙地区迁出家族 | 第32-35页 |
第二节 家族迁徙原因分析 | 第35-45页 |
(一) 经济因素 | 第36-41页 |
(二) 政治与文化因素 | 第41-43页 |
(三) 婚姻因素 | 第43-44页 |
(四) 战乱因素 | 第44-45页 |
表1-1 北宋由别路迁入两浙地区家族 | 第45-48页 |
表1-2 南宋迁入两浙地区家族 | 第48-51页 |
表1-3 两浙区域内迁徙家族 | 第51-53页 |
表1-4 迁出两浙地区家族 | 第53-54页 |
第二章 迁徙官僚家族地位的维持 | 第54-84页 |
第一节 科举和教育 | 第54-68页 |
(一) 科举入仕 | 第54-63页 |
(二) 儒学教育 | 第63-68页 |
第二节 营置产业与抚恤宗族 | 第68-76页 |
(一) 营置产业 | 第68-71页 |
(二) 抚恤宗族 | 第71-76页 |
第三节 政治与家族维持 | 第76-84页 |
第三章 迁徙官僚家族的婚姻 | 第84-117页 |
第一节 迁徙官僚家族婚姻对象的地域特征 | 第85-106页 |
(一) 北宋迁徙官僚家族 | 第85-97页 |
(二) 南宋迁徙官僚家族 | 第97-106页 |
第二节 家族婚姻的门第 | 第106-108页 |
表3-1 北宋由别路迁入两浙地区的官僚家族婿表 | 第108-111页 |
表3-2 南宋自别路迁入家族婿表 | 第111-114页 |
表3-3 两浙地区内迁徙家族婿表 | 第114-115页 |
表3-4 两浙地区迁往别路家族婿表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迁徙官僚家族与地方社会 | 第117-137页 |
第一节 迁徙家族与地方的冲突 | 第117-124页 |
(一) 影占田产 | 第117-122页 |
(二) 干预地方施政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迁居官僚与地方秩序 | 第124-137页 |
(一) 地方会社 | 第125-129页 |
(二) 崇祀先贤:从先贤祠到乡贤祠 | 第129-137页 |
第五章 迁徙与定居:士人籍贯观念 | 第137-152页 |
第一节 户籍观念 | 第137-144页 |
第二节 祖居地意识 | 第144-146页 |
第三节 郡望观念 | 第146-152页 |
结论 | 第152-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6页 |
后记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