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21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 第12-19页 |
|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9-21页 |
| 2 研究区自然地理-地质背景 | 第21-25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3页 |
| ·地质构造概况 | 第23-25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页 |
| ·新近系明化镇组 | 第23-24页 |
| ·第四系 | 第24-25页 |
| 3 松散层地下水系统 | 第25-42页 |
| ·含水砂层 | 第26-30页 |
| ·第一含水层组 | 第26-28页 |
| ·第二含水层组 | 第28-29页 |
| ·第三含水层组 | 第29页 |
| ·第四含水层组 | 第29页 |
| ·第五含水层组 | 第29-30页 |
| ·粘性土 | 第30-37页 |
| ·粘性土物质成分与结构 | 第30-31页 |
| ·粘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31-37页 |
| ·地下水系统区划 | 第37-42页 |
| ·地下水系统区划原则 | 第38页 |
| ·地下水系统界线确定 | 第38-40页 |
| ·地下水系统区划结果 | 第40-42页 |
| 4 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引发的地面沉降 | 第42-54页 |
| ·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 | 第42-47页 |
| ·天津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 | 第42-46页 |
| ·研究区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 | 第46-47页 |
| ·深层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 | 第47-54页 |
| ·地面沉降概况 | 第47-48页 |
| ·天津市平原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 ·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时间效应 | 第51-54页 |
| 5 开采条件下深层地下水循环 | 第54-67页 |
| ·地下水动力 | 第54-59页 |
| ·地下水流场 | 第54-57页 |
| ·开采条件下深层地下水接受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 | 第57-59页 |
| ·深层地下水环境同位素 | 第59-67页 |
|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第59-60页 |
| ·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分布 | 第60-63页 |
| ·地下水放射性碳年龄同位素—~(14)C 分布 | 第63-67页 |
| 6 地面沉降条件下深层地下水开采资源组成 | 第67-71页 |
| ·浅层地下水天然资源概况 | 第67-68页 |
| ·现状开采条件下深层地下水开采资源组成 | 第68-71页 |
| 7 典型地段-汉沽区地面沉降对深层地下水开采的响应 | 第71-87页 |
| ·概述 | 第71-73页 |
| ·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的建立 | 第73-81页 |
| ·模型概化 | 第73-75页 |
| ·数学模型 | 第75-77页 |
| ·定解问题的解法 | 第77-78页 |
| ·模型识别与验证 | 第78-81页 |
| ·地面沉降对第二、三含水层组地下水开采的响应 | 第81-87页 |
| ·第二、三含水层组地下水开采方案 | 第81-82页 |
| ·汉沽区地面沉降对第二、三含水层组地下水开采的响应 | 第82-87页 |
| 8 深层地下水持续利用资源量 | 第87-98页 |
| ·深层地下水开采层位的选择 | 第87-89页 |
| ·地面沉降控制目标与水位控制 | 第89-94页 |
| ·地面沉降控制目标 | 第89-90页 |
| ·第二三含水层组地下水控制水位 | 第90-94页 |
| ·控制地面沉降条件下的深层地下水资源 | 第94-98页 |
| ·深层地下水资源计算方法 | 第94-96页 |
| ·深层地下水资源量 | 第96-98页 |
| 结论 | 第98-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