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论文

内蒙古羊草草原碳通量观测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3页
第一章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草地碳通量研究进展第13-44页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概述第13-16页
     ·全球碳循环与碳通量第13-14页
     ·陆地碳通量网络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第二节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第16-23页
     ·全球及我国草地生态系统概况第16-17页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第17-18页
     ·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第18-19页
     ·草地碳通量的研究方法第19-20页
     ·草地CO_2 通量的研究第20-22页
     ·环境因子对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源汇的影响第22-23页
 第三节 涡度相关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第23-31页
     ·涡度相关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第23-25页
     ·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第25-28页
     ·影响CO_2 交换通量的各种效应第28-29页
     ·涡度相关技术在草地通量观测中的主要技术问题第29-31页
 第四节 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因素及作用机制第31-38页
     ·环境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第32-36页
     ·物候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第36页
     ·全球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第36-38页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标、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8-44页
     ·总体目标第38-39页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第39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9-44页
第二章 内蒙古通量站概况及研究方法第44-51页
 第一节 内蒙古通量站自然环境概况第44-46页
     ·气候背景第44-45页
     ·自然植被第45-46页
     ·土壤特征第46页
 第二节CO_2通量观测系统概述第46-49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49-51页
     ·植被生理指标的测定第49-50页
     ·生态系统呼吸和凋落物分解的测定第50-51页
第三章 内蒙古羊草草原生态系统 CO_2通量观测系统性能评价第51-66页
 第一节 开路涡度相关系统仪器性能评价第52-63页
     ·开路涡度相关系统仪器高频响应特征第52-56页
     ·能量平衡闭合分析第56-58页
     ·CO_2 通量的校正第58-63页
 第二节 开路涡度相关系统与常规气象系统的对比分析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四章 内蒙古羊草草原碳通量变异特征第66-89页
 第一节 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和生物量的变化第67-72页
 第二节 羊草草原平水年净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第72-78页
     ·生态系统碳通量日变化特征第73-75页
     ·生态系统碳通量季节变化特征第75-78页
 第三节 羊草草原干旱年份净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第78-82页
     ·干旱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碳通量日变化特征第79页
     ·干旱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碳通量季节变化特征第79-82页
 第四节 生态系统呼吸和总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第82-87页
     ·数据质量的评价第82-84页
     ·生态系统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的日进程第84-86页
     ·生态系统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第86-87页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机制第89-112页
 第一节 环境因子对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第90-99页
     ·温度对净生态系统交换的影响第90页
     ·光照对净生态系统交换的影响第90-96页
     ·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土壤含水量对净生态系统交换的影响第96-98页
     ·光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第98-99页
 第二节 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第99-109页
     ·净生态系统交换、生态系统呼吸与总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第102-106页
     ·温度对生态系统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第106-107页
     ·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对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第107-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第六章 降雨对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机制第112-124页
 第一节 降雨量的变化第113-115页
 第二节 土壤含水量和净生态系统交换对降雨的响应第115-119页
 第三节 生态系统呼吸和总初级生产力对降雨的响应第119-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七章 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机制第124-132页
 第一节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生物控制因素第125-128页
 第二节 群落净光合速率对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第128-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2-137页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第132-136页
     ·与仪器有关的若干问题第132页
     ·CO_2 通量观测方法论的建立第132-133页
     ·净生态系统CO_2 交换量的估算第133-136页
       ·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交换第133-134页
       ·生态系统呼吸作用第134-135页
       ·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第135-136页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未来工作展望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2页
致 谢第152-153页
个 人 简 历第153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骨膜中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
下一篇:基于遥感图像的城市形态分维计算的实现--以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