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设计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图片目录 | 第9-14页 |
引言 | 第14-20页 |
一、简单的前提 | 第14页 |
二、为什么是这个选题 | 第14-16页 |
三、汉字和设计:创符、创物、创生、创和 | 第16-18页 |
四、本文的视域 | 第18-20页 |
上编 汉字:中国设计的生命底蕴 | 第20-72页 |
第一章 汉字思维与中国设计思维 | 第20-34页 |
第一节 从“字象”到“象事知器” | 第20-26页 |
一、字象的勾勒 | 第20-21页 |
二、象思维的标举 | 第21-22页 |
三、汉字中象思维的洞悉 | 第22-23页 |
四、汉字象思维的特征 | 第23-24页 |
五、从“字象”到“象事知器”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从“人本”到“制具尚用” | 第26-30页 |
一、主体投射的汉字构形 | 第26-27页 |
二、以人为本的适用设计 | 第27-29页 |
三、以情为寄的审美设计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从“合体”到“主观营造” | 第30-34页 |
一、合体与阴阳五行模式 | 第30-32页 |
二、设计中的组合与偶化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汉字的创造、运用与中国设计方法 | 第34-53页 |
第一节 从“六书”到“二书”的辨析 | 第34-36页 |
一、六书源流 | 第34页 |
二、“三书”、“两书”的分蘖 | 第34-35页 |
三、何以依唐说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造字的表达与中国设计方法 | 第36-50页 |
一、对于方法的简单讨论 | 第36-37页 |
二、造字的表达对中国设计方法的启示 | 第37-50页 |
1. 以象写意 | 第37-41页 |
2. 组接叠合 | 第41-45页 |
3. 一藤多瓜 | 第45-48页 |
4. 以虚构实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借字的表达与中国设计方法 | 第50-53页 |
一、“通其变”的借字 | 第50页 |
二、设计中的“因借” | 第50-53页 |
第三章 汉字的诗性与中国设计的诗化 | 第53-72页 |
第一节 汉字的诗性 | 第53-58页 |
一、从“六书”到“六义” | 第53-55页 |
二、从字象到字境 | 第55-56页 |
三、从用字到修辞 | 第56-58页 |
1. 叠字、错位与回文 | 第57-58页 |
2. 互文、互体与对仗 | 第58页 |
第二节 汉字诗性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 第58-65页 |
一、精神与情感的牵引 | 第59-64页 |
1. 由心造境 | 第59-61页 |
2. 由动生韵 | 第61-62页 |
3. 由理入妙 | 第62-64页 |
二、用字与炼字方法的启迪 | 第64-65页 |
1. 用字方法 | 第64页 |
2. 炼字方法 | 第64-65页 |
第三节 中国设计的诗化 | 第65-72页 |
一、境界的诗化 | 第65-69页 |
1. 对自然的欣赏 | 第66-67页 |
2. 对品位的看重 | 第67-69页 |
二、手法的诗化 | 第69-72页 |
1. 隐喻与象征 | 第69-70页 |
2. 含蓄与朦胧 | 第70-72页 |
下编 汉字:中国设计的精致元素 | 第72-103页 |
第四章 对传统汉字图形的考察 | 第72-82页 |
第一节 汉字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 第72-74页 |
第二节 汉字图形的文化蕴涵 | 第74-78页 |
一、汉字的灵性 | 第75-76页 |
二、吉祥的观念 | 第76-78页 |
第三节 汉字图形的审美特征 | 第78-82页 |
一、图文并生的形态 | 第78-81页 |
1. 形象笔画 | 第79页 |
2. 情境营造 | 第79页 |
3. 符号抽象 | 第79-80页 |
4. 字画叠合 | 第80页 |
5. 连珠组装 | 第80页 |
6. 添加装点 | 第80-81页 |
二、雅俗共赏的特质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印刷字体的流变和多重特征 | 第82-103页 |
第一节 印刷字体的流变 | 第82-93页 |
一、印刷术的发明 | 第82页 |
二、隋唐时期的刻书 | 第82-83页 |
三、宋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 第83-93页 |
1. 概述 | 第83-84页 |
2. 宋体字辨析 | 第84-87页 |
3. 元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 第87-88页 |
4. 明代的雕版印书及其所用字体 | 第88-91页 |
5. 清代的雕版印刷及其所用字体 | 第91-93页 |
第二节 美术字的来龙去脉 | 第93-99页 |
一、讨论美术字的几个前提 | 第93-96页 |
二、美术字的分类 | 第96-97页 |
1. 基本美术字 | 第96页 |
2. 变体美术字 | 第96-97页 |
3. 自由体美术字 | 第97页 |
三、美术字的创变路径 | 第97-99页 |
1. 从形态上着手 | 第97-98页 |
2. 从笔画上着手 | 第98页 |
3. 从空间上着手 | 第98-99页 |
4. 从添加图像着手 | 第99页 |
第三节 印刷字体的多重特征 | 第99-103页 |
一、印刷字体的实用性特征 | 第100页 |
二、印刷字体的艺术特征 | 第100-101页 |
三、印刷字体的文化特征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余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后记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