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换乘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换乘系统设施 | 第15-23页 |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概述 | 第15-16页 |
·轨道交通换乘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作用 | 第17页 |
·轨道交通换乘的原则 | 第17-18页 |
·影响换乘的因素 | 第18页 |
·轨道交通枢纽处换乘的布局模式 | 第18-23页 |
·轨道交通与铁路的换乘 | 第18-19页 |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 | 第19-20页 |
·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换乘 | 第20-23页 |
3 基于FNN 的交通方式划分模型 | 第23-34页 |
·引言 | 第23页 |
·居民出行交通方式划分的方法 | 第23-25页 |
·集计模型 | 第23-24页 |
·非集计模型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交通方式划分模型 | 第25-31页 |
·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相关知识 | 第25-28页 |
·模糊神经网络算法 | 第28-29页 |
·模糊神经网络的训练 | 第29页 |
·模型的变量标定 | 第29-30页 |
·FNN 软件的开发 | 第30-31页 |
·FNN 模型的应用 | 第31-33页 |
·算例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担率划分 | 第31-32页 |
·算例2:轨道交通枢纽站客流换乘率划分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4 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系统分析模型 | 第34-42页 |
·引言 | 第34页 |
·分析模型目标及变量的标定 | 第34-36页 |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分析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36-38页 |
·目标函数的极值分析 | 第38-39页 |
·分析模型的参数分析 | 第39-40页 |
·接运公交最优线网密度和发车间隔分析 | 第39-40页 |
·接运公交最优站距分析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5 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系统规划 | 第42-51页 |
·引言 | 第42页 |
·城市轨道交通接运站点的选取 | 第42-44页 |
·影响接运站点选取的因素 | 第43页 |
·接运站点选址模型 | 第43-44页 |
·接运公交线网优化 | 第44-51页 |
·接运公交线网优化的目标 | 第44页 |
·接运公交线网优化的约束条件 | 第44-45页 |
·接运公交线网优化方法概述 | 第45-46页 |
·线网优化的接运效率模型 | 第46-47页 |
·线网优化的覆盖效率模型 | 第47-49页 |
·接运路线搜索法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6 应用实例 | 第51-57页 |
·重庆市轻轨二号线简介 | 第51页 |
·轻轨二号线接运站点选取 | 第51-53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轻轨二号线接运站点选取 | 第52-53页 |
·二号线站点换乘设计举例 | 第53-54页 |
·大坪站接运公交线路规划 | 第54-57页 |
·接运公交线路长度 | 第54页 |
·接运公交线网密度和发车间隔 | 第54-55页 |
·接运公交线路定位 | 第55-5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57页 |
·对未来的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A | 第63-64页 |
附录B 轻轨二号线换乘需求调查表 | 第64-65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65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