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3页 |
·抗原递呈方式 | 第9-14页 |
·蛋白类抗原的加工处理 | 第11页 |
·MHCI 类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 | 第11页 |
·MHCII 类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 | 第11页 |
·一般多糖类抗原的处理 | 第11-12页 |
·两性葡聚糖抗原的递呈方式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两性葡聚糖结构 | 第12-13页 |
·两性糖的递呈途径 | 第13-14页 |
·多糖的免疫学功能及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多糖的免疫学功能 | 第14-19页 |
·对体液免疫的调节 | 第14-15页 |
·对补体系统的作用 | 第15页 |
·对细胞免疫的调节 | 第15-16页 |
·对单核巨噬细胞的调节 | 第16-17页 |
·对细胞因子的调节 | 第17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7-19页 |
·多糖免疫药物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多糖免疫药物概况 | 第19页 |
·多糖药物药理学研究成果 | 第19-20页 |
·多糖疫苗开发现状 | 第20-21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7页 |
·材料 | 第23-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25页 |
·方法 | 第25-37页 |
·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 | 第25页 |
·琼脂糖电泳缓冲液 | 第25页 |
·Schiff 试剂的配制 | 第25页 |
·蛋白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细胞 RPMI 1640 培养液的配制 | 第26页 |
·糖蛋白制备 | 第26-27页 |
·原理 | 第26页 |
·制备方法 | 第26-27页 |
·糖蛋白偶联物分离纯化 | 第27页 |
·糖蛋白偶联物检测 | 第27-29页 |
·交联糖蛋白 SDS-PAGE 电泳检测 | 第27-29页 |
·两性糖制备 | 第29-32页 |
·两性糖硫酸酯化 | 第29页 |
·两性糖中氨基氮的测定 | 第29-31页 |
·硫酸根浓度测定 | 第31页 |
·多糖测定 | 第31-32页 |
·分子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细胞增殖 | 第33页 |
·细胞因子检测 | 第33-35页 |
·器皿的处理 | 第33页 |
·总 RNA 提取 | 第33-34页 |
·cDNA 合成 | 第34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4-35页 |
·AFC 检测 | 第35页 |
·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35-36页 |
·中性糖、两性糖、糖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35页 |
·不同佐剂与 BSA 的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35-36页 |
·多克隆抗体检测 | 第36-37页 |
·ELISA 检测抗体效价 | 第36页 |
·抗体相对亲和常数定义 | 第36页 |
·抗体交叉反应检测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7-57页 |
·糖蛋白制备及测定 | 第37-39页 |
·糖蛋白的纯化 | 第37页 |
·糖蛋白交联物 SDS-PAGE 凝胶电泳 | 第37-38页 |
·糖蛋白交联物分子量分布检测 | 第38-39页 |
·两性葡聚糖结构分析 | 第39-40页 |
·两性葡聚糖取代度分析 | 第39-40页 |
·氨基氮分析 | 第40页 |
·中性多糖、糖蛋白、两性葡聚糖免疫调节效应探讨 | 第40-45页 |
·细胞增殖 | 第40-42页 |
·细胞因子表达 | 第42-44页 |
·脾细胞 RNA 的提取 | 第42页 |
·细胞因子表达 | 第42-44页 |
·两性葡聚糖的辅助免疫效应 | 第44-45页 |
·中性糖、糖蛋白、两性葡聚糖在细胞水平上的免疫应答效应 | 第45-51页 |
·中性多糖一次免疫细胞 | 第46页 |
·中性多糖二次免疫细胞 | 第46-47页 |
·两性葡聚糖一次免疫细胞 | 第47-48页 |
·两性葡聚糖二次免疫细胞 | 第48-49页 |
·糖蛋白一次免疫细胞 | 第49-50页 |
·糖蛋白二次免疫细胞 | 第50-51页 |
·中性糖、糖蛋白、两性葡聚糖在抗体水平上的免疫应答效应 | 第51-57页 |
·壳聚糖与两性葡聚糖免疫应答效应比较 | 第51-52页 |
·中性糖、糖蛋白、两性葡聚糖抗体效价 | 第52-53页 |
·中性糖、糖蛋白、两性葡聚糖抗体相对亲和常数测定 | 第53-55页 |
·抗体的交叉反应 | 第55-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