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薄互层砂岩油藏(沈67断块)剩余油分布与挖潜优化研究

绪论第1-11页
第1章 地质特征第11-45页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第11-15页
     ·地层层序第11页
     ·层组划分与对比第11-15页
   ·构造特征第15-20页
     ·构造特征第15-16页
     ·微构造特征及其产能关系第16-20页
   ·沉积特征第20-25页
     ·沉积背景第20-21页
     ·沉积特征第21页
     ·岩石学特征第21-22页
     ·沉积构造第22页
     ·粒度特征第22-23页
     ·古生物化石类型第23页
     ·岩石电性特征第23页
     ·砂体分布第23-24页
     ·物源方向第24页
     ·沉积相带划分及主要相带特点第24-25页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第25页
   ·多井约束稀疏脉冲三维地震反演处理第25-27页
   ·储层特征第27-36页
     ·岩石学特征第27页
     ·物性特征第27-29页
     ·分布及产状第29页
     ·粘土矿物特征第29-30页
     ·非均质特征第30-35页
     ·储层敏感性特征第35-36页
   ·流动单元研究第36-43页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第37-40页
     ·流动单元的影响因素第40页
     ·渗流主控参数的优选第40-41页
     ·流动单元的分类第41-42页
     ·流动单元展布第42-43页
   ·油气水分布及储量复算第43-45页
     ·流体性质第43页
     ·油气水分布规律第43-44页
     ·储量计算第44-45页
第2章 三维地质建模第45-49页
   ·三维建模数据准备及网格设计第45-46页
     ·数据准备第45页
     ·网格设计第45-46页
   ·三维构造建模及应用第46页
   ·三维参数建模及应用第46-49页
     ·储层参数建模的原则第46-47页
     ·属性参数模拟方法第47页
     ·属性参数建模第47-49页
第3章 开发历程、阶段划分与效果评价第49-59页
   ·开发历程与阶段划分第49-50页
   ·开发效果评价第50-59页
     ·综合含水变化规律的评价第50-51页
     ·注水利用率的评价第51-53页
     ·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关系第53-54页
     ·注水波及状况评价第54-55页
     ·层系、井网、井距合理性评价第55-56页
     ·调整井效果分析第56-58页
     ·措施效果评价分析第58-59页
第4章 动态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第59-64页
   ·动态模型基本地质参数第60页
   ·网格系统建立第60-61页
   ·动态数据整理第61-62页
   ·断层处理第62页
   ·历史拟合第62-64页
     ·地质储量第62页
     ·油藏初始压力第62页
     ·综合含水率第62页
     ·平均地层压力第62-63页
     ·单井指标第63页
     ·吸水剖面第63-64页
第5章 剩余油及其分布规律第64-75页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第64-65页
   ·剩余油影响因素分析第65-69页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分析第66-69页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开采因素分析第69页
   ·宏观剩余油分布类型第69-72页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点第70-71页
     ·纵向剩余油分布特点第71-72页
   ·微观残余油分布形式第72页
   ·剩余油分布预测的有效性讨论第72-73页
   ·剩余可采储量计算与潜力区域分析第73-75页
第6章 挖潜优化综合研究第75-81页
   ·薄互层油藏开采机理分析第75-78页
     ·理论推导第75-77页
     ·规律总结第77-78页
   ·目前存在问题第78-79页
   ·综合调整方案第79-81页
     ·调整前后水驱状况对比第79页
     ·调整中主要工作量第79-80页
     ·调整效果预测第80-81页
结论第81-83页
   ·主要结论第81-82页
   ·几点建议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详细摘要第88-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汉市制造业与物流的关系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双足机器人仿生机构设计与运动仿真